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的笔记。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彻底决裂。《提纲》的创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同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是马克思彻底摆脱一切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影响的标志;是马克思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的标志。《提纲》共11条,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在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在这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感性直观,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基于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性地位。
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
(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脱离实践
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以批判旧唯物主义为理论出发点,确立了正确的实践观。他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唯心主义也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实践世界的“能动的方面”的本质。马克思看到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因为,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那里,人们是以实践为基础同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从实践角度去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才能够正确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第一条里,马克思通过揭示实践的本质,透过揭示旧哲学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从而从整体上超越了一切旧哲学,为新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分析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脱离实践理解客观对象后,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从人与教育的关系、宗教、认识论三个角度对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根源做出了分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
在《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从人与教育的关系出发,批判了以罗伯特·欧文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在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他们认为,认识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把人的精神面貌归结为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因而要改变人,就要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和教育。这种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对于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着积极意义,马克思给予肯定。但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能看到人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看不到人还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环境。
在紧接着的第四条中,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又从宗教角度做了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这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唯心主义见解使费尔巴哈不主张消灭宗教,而是建立“爱”的宗教,这也就导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宗教,就必须从现实社会的阶级对立中去理解宗教,必须通过社会变革的实践消除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最后马克思在第五条中从认识论方面对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根源做了总结,他指出,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超越了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抽象思维,力求诉诸感性直观,但不把感性活动看作是人类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不能够脱离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书房(复原图)
(二)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企图从单个人的孤立的抽象中获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正是由于他只是从单个人的孤立的抽象出发,恰恰只能得到关于个人之间的某种抽象的普遍或是共性,而绝对不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深刻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不可能孤立地离开社会关系而存在,没有离开社会关系的单个人,所有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他们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人的本质并不是他的自然属性,而是他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人与人的本质差别也是在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其次,人的本质也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而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这是因为,现实的人一定会从事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是在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社会关系。
最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总是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
(三)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未来指向:“改变世界”
在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概括了新旧唯物主义之
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提纲》第十条中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是说新旧唯物主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立场不同。
旧唯物主义是站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上,向人们解释资产阶级社会矛盾是能够通过宗教情感来化解,是以资产阶级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出发点。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革命而建立“人类社会”,即马克思当时所希望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只不过是人类历史特殊条件的产物,并不具有不可反抗性,无产阶级和人民众是站在自己和人类未来的立场考虑问题,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自己新哲学的思想方向,指明了新旧唯物主义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不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就是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
基本观点,强调以“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迄今为止的哲学家们都满足于解释世界,把解释世界看作是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为他们存在的世界辩护,而不愿意改变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立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从实际出发,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