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读书报告
读后感:关于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作为以往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可谓是庞大而严密、包罗万象的。用恩格斯的话说,“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对于黑格尔本人恩格斯用“创造性的天才”,“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对黑格尔本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黑格尔的哲学将“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源,自然、社会、人类以及人类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绝对精神”按照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正—反—合”的发展规律,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的演化出世间万物,最终“绝对精神”会复归本身,历史也就终结了,哲学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的哲学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同样还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世界史,囊括了现有的一切,尽情的显示出了“绝对理念”的狂妄,黑格尔本人甚至认为自己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以上种种就能说明作为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发展到了顶峰的状态,因此本书才说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究其传统形而上学而言“终结”以此意味着哲学的任务完成或者是完结,人们可以通过黑格尔的哲学把握到“绝对理念”这一绝对的真理,认识到了世界的全貌,形而上学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哲学的任务完成了),与其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不如说是以往哲学的哲学终结了,因为哲学的任务已经达成了。
回到古代,我们不难发现,哲学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惊异”,抱着一颗惊异之心,人类开始了对世界未知的探索,开始了哲学的理性思考之路。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说“人类的本性在于求知”,通过求知我们才能明白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人类从何而来,我们人类应该到哪里去的人生问题。哲学思考的目的在于通达世界的本质,达到对绝对客观普遍必然的真理的认识,以获得人生的幸福,从何获得人类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形而上学就是人生的一种理想,是一种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形上本性的表征,是希望的形而上学。康德就认
为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达自由境界的一种理想。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这种理想。因此他不仅试图在哲学上宣称“绝对理念”即是“绝对真理”,并且用他的的概念辩证法推理推出了人类世界,甚至还演绎出了整个世界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他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被运用到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就可以这么理解:德国现存的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就是最好的制度,德
国是做好的国家,德国的人民是最幸福的人民。黑格尔的哲学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都要为普鲁士的专制统治做辩护。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尽人意的,普鲁士的国民深处在普鲁士的高压政策之下,宗教的愚昧在吞噬着人类的主体自我意识,书报检查制度在限制这人们出版、言论的自由,莱茵省的农民为了生计必须得去僭越其所谓的《林木盗窃法》,在这样一个食不果腹,自由受到高度限制的国度之中我们能有幸福可言?可见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真理”所外化的是神圣世界与现实的污秽不堪是相悖的。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的局限不是黑格尔本人的局限而是整个历史的局限,因为19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的不足以使黑格尔认识到自己哲学的局限。另外致力于使形而上学成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传统哲学可能其出发点就有待商榷,康德就说过,“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其实是无解的”。“物自体”本身存在但又是不可认知的。再者,传统形而上学将思维与存在二者相对立并在其中寻求统一的二元论形式,一开始就有将世界二分的趋势,同时往往会又会将哲学引向神秘主义。哲学逐步从人间上升到天堂,从世俗的现象世界到神圣的本体世界,并且人必须通达神圣的本体才能立于世俗本身,在黑格尔那里人也只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内在环节,那么我们人何以有自由可言?既然连自由都没有,那么我们何谈幸福?何谈安身立命呢?形而上学的本质虽然是理想,但同时这种哲学的形态又带有浓重的宿命论彩,所以作为传统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最终沦为了维护普鲁士政府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恐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实质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传统哲学的局限性,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么克斯主义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大家们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不是学院派的学者而是在现实社会
中独立生活的人,因此他有机会接触到赤裸裸的德国社会,这也使得马克思有可能将哲学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人间,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现存的人类生存状态,从现实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从现实问题的根源入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首先是马克思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能只是在自我的体系中“冷静的自我审视”也不应该像巫师念咒一样将现实的问题引向神秘主义,而应该向新闻报道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哲学的本质应该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就应该根植与火热的现实,即现存的人的生活状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问题不在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该是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旨趣。
回到前面的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之作,马克思并没有像费尔巴哈一样简单的将其抛开而置之不理,而是从黑格尔哲学本身入手看到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颠倒,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从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黑格尔的体系的确定性和形而上学的终结的必然性,同他用以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法是相矛盾的。形而上学要求世界要有终点,而辩证法学揭示了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可能。马克思汲取了辩证法之一合理内核将辩证法这一揭示思维客观规律的学说作为人类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即实践活动本身相结合,使辩证法与具体的生活事件相统一,即真正的认识形式与生活质料的结合。将最求普遍必然的知识为目的的形而上学问题转变为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许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在历史上应该是可圈可点的。在对德国的现实做了深入的剖析之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一时期明显看到思辨哲学的局限性,头脑中的批判是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作出了: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有按照自身的尺度创造的能力,人“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动费尔巴哈的提纲
物只能按照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并且要把人的感性活动当做人主体自身的活动去理解。
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一切现实一起的基础,人在世界面前不是像动物一样的受动而是能动的,人能够运用自身的思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去基于现实的基础去改变去创造。这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从抽象的绝对精神的“外化”演绎出世界历史和人类生活的的过程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颠倒了黑格尔哲学颠倒了的世界观。而将其合理内核的辩证法作为主体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与作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辩证的认识形式与具体的生活质料相统一;把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变为对相对真理的认可;将人类头脑中神圣的天国无情的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处于运动发展当中的生生不息的世俗世界。
我们对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实践有其特殊的维度:历史。社会生活是历史性的过程而人也是历史性的存在,作为辩证思维其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所经历的“正—反—合”的过程也是历史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就在忽略了历史这一维度,因此他们的历史观是机械的,所以费尔巴哈才说自己“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又或说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的。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较之于旧唯物主义而言马克思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者,他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变革的了物质,将人类生活视为历史的过程。可以说历史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作为人的感性
物质活动的实践只有在历史的维度才能展开,与之相伴作为思想内容客观性的辩证思维的展开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