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意义
作者:武冰清
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6
        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批判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了实践的观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彰显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这部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实践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现实意义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成的。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撰稿人,在此期间,马克思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接触到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发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现实生活的矛盾。于是,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怀疑,并开始
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随着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对其辩证法思想的发现,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便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因此,对实现从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的马克思来说,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进一步清理德国古典哲学遗产,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费尔巴哈的提纲        于是,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并阐述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确立其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宣言,尽管文字不多,但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所确立的实践的观点,既是对唯心主义局限性的超越,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从本质上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着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只是从客体而不是从主体去理解,认为客观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客体,而不是实践对象;再者,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对现实世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