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学习笔记-实践与真理
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如果读者仔细读过上节的内容,理解这两条并不难,主要是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同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社会观、经院哲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所以,在本节中我们做一些拓展性学习。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过:“黑格尔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而黑格尔作为“扬弃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并充分地吸取了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哲学发展成果,从而将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者事实,说明我们对于黑格尔及其之前的全部哲学史进行学习是必要的。
在本节中我们将完成三个方面的学习:
首先,从此岸与彼岸的二分,即客观世界与理念世界二分的角度来梳理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西方哲学史;
最后,在前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本节这两条的内涵;
(一)此岸与彼岸-客观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二分
1.关于变化的解释-从泰勒斯到巴门尼德
在希腊神话文学《神谱》中,赫西俄德通过梳理众神的谱系,回答了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被哲学继承。
哲学作为接替神话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知识体系,面对变动不居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自诞生起关于变化的解释就始终摆在哲学家的面前。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在客观世界中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如种子的开花结果、人的生老病死、季节的四季交替等。什么是变化的“第一推动”?变化的原则、规律是什么?在万物生
成之前,原初是什么?万物归宿又是什么?
其次,变化意味着多样性,正如斯巴达人、雅典人、科林斯人都是人但又不同,又如人与家犬,哲学家与奴隶…。是什么产生了这纷繁的多样性?又是什么决定了同类之间的差别?
最后,如此这样一个变动不居、变化无穷的世界背后,有什么是不变的吗?万事万物之间是否都符合同一个原则?
在自然哲学家那里,面对自然他们发问到:“变化中什么是不变的?”他们提出“始基说”作为回答,用水、无定型、气等可被经验之物来表达万物共同遵循的原则。他们认为新旧交替、多样性是变化的结果,“始基”是变化中不变的原则。并用灵魂、正义与不正义、气的冷热来解释变化背后的“第一推动”-宇宙的动因。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种处在永恒流变之中的始基-火,这一主张在隐喻“世界如火一般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亦是将宇宙的原则归为“变化”本身-唯有变化不变。与前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是通过“始基”在量上或是形态上的不同来解释事物的质变,而是在变化上嵌套了一个限定-“逻格斯”。
赫拉克利特的“不变”其本身是绝对变化,这无疑将“始基说”推向了高峰-“唯有变化不变”,这同时意味着“始基说”在“变化中什么是不变的”这一探索上的终结。
变化着的事物如何能被永恒的概念所表达?变化着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是永恒不变的实在?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在变化问题上的分歧,使运动本身成为了怀疑对象。他将逻辑引入哲学,以“存在”构建本体论体系,提出“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通过逻辑的引入,他指出人无法对“不存在”产生思维,甚至“变化”也是不可思维的。所谓的变化,所谓的万物出于始基又复归于始基的认识,不过是感官经验所产生的假象。所以,他说:世界是静止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缺陷的球体,而人们看到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空间不过是虚假的意见。
进而巴门尼德提出了“真理与意见”的二分,即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能展现世界的真实,世界的真实在超感性的理性思维之中。这所引出的是“理性世界”和“可感知世界”的割裂,即思维与现象的二分。
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给予巴门尼德极高的评价:“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
里解放出来,否认它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称,只有必然性,只有“有”才是真的东西。这个起始诚然还朦胧不明确,它里面所包含的尚不能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但把这点加以说明恰好就是哲学发展的本身,这种发展在这里还没有出现。”
逻辑思辨引入对世界认识使得哲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当时哲学家还无法将逻辑思辨产生的认识与感官经验所产生的认识统一起来。这种割裂与矛盾,使哲学家们从对自然的追问,转向了对认识本身的追问。
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所以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哲学家们都是对二者是否可以获得正当的知识-即“什么是真实的”展开讨论。这是一条形而上学发展的主线,即对理性的肯定或否定;对人感知经验的肯定或否定,以及二者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讨论。
在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经典的问题,如现象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存在?通过观察能否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感性经验不可靠,理性思辨就可靠吗?
2.柏拉图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柏拉图是对古希腊哲学继承的集大成者,在《理想国》中他用“洞穴隐喻”来表达世界由“理
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所产生的微弱的影子。
展开来说,在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家们还没有认识到相对静止的概念,世界就如湍流不息的河流,当经验到此刻的现象,此刻已成过去。在他们看来,感官经验是不可能真实反应物质世界的,那个在感官中生成的看似永恒、静止的映像并不是真实的、实在的,只有“河流的理念”是实在的。
柏拉图指出:理念是统治着“理念世界”的真正独立的本体-实体,而人们感官经验到的“现象世界”,则不过是“分有”和“摹仿”了理念所产生的“影像”,这是完全从人的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出发哲学体系。由此,哲学完成了从以自然出发的本体论哲学向从认识出发的理念论哲学的转变。
费尔巴哈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