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
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
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
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
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
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
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2)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不可能走向消亡的,是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打碎的,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
3)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
    4)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条件是,共产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彻底实现。
《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
1)信——写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
(1)点评中央高层领导人性格和工作特点,建议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和人事变动。
(2)采取步骤扩大国家计划委员的职权,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
    (3)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2)口授的文章
(1)论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2)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
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1)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各国所走道路的特殊性问题
2)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问题
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的改变
对合作社性质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改变
3)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问题
4)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共产党宣言》各章的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2、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几点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关于消灭私有制
关于实行计划经济
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和学习的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
《共产党宣言》正确的把握了资本主义时代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超凡的预见性
《共产党宣言》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2、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走历史必由之路
建设好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节选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三大空想社会者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三、“要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反映
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容介绍
1、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哲学基础。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
3)说明写作本文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
2、本部分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
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2)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其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其二,劳动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其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其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3)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3、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1)着重批判了粗陋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
2)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的理论形式方面的问题
4)共产主义是向人的自身即社会人的复归
其一,对异化的扬弃——实现人性的解放
费尔巴哈的提纲    其二,共产主义是人类实现自由本质的最高境界
    其三,人们以一种全面的和感性的方式把自己的本质据为己有
    其四,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5)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6)马克思批评了宗教创世说,肯定了劳动创造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恩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1、清算他们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
2、揭露当时德国各种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唯物主义,以指导工人运动。
3、评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4、进一步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5、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的前提
2、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3、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贡献
1、“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2、《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及其深远影响。
3、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内容
1、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以实践为基础,把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不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想象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3、以实践为基础,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世界的本质、规律、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的对立。
自由是对物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客观真理性,他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伟大理论将对解放和发展我国科技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马克思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1941 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二)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 在哲学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在经济学方面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其直接理论来源的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根本局限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理论脱离实际)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原则)。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写作背景
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1)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
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渡。思想发展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中心思想
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