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意象释疑
作者:唐家龙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6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先说采薇而食。《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即采摘野菜(诗经 采薇“大巢菜”“野豌豆苗等多种说法,具体指哪种野菜,则无定论)来吃。
        因此,此处的采薇指不愿为官而宁可归隐或过隐居生活,他们宁可布衣粗食也不愿锦衣华屋,体现了隐居者坚贞不移的节操与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唐代王绩《野望》中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就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隐居于闲逸宁静的山村,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怀采薇当然是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希望过不为世俗所羁绊的隐逸生活的意思。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采薇》以采薇为篇名,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前三章首句均为采薇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透露的是季节的变换、兵役的久长、归家的急切,而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不遑启处”“我行不来”“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的根本原因都是玁狁之故。《采薇》一诗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面对外敌入侵,纵然
柳依依,也要往矣;纵然恋家思亲,也要以民族大义为重,紧随君子,尽忠王事,先英勇却敌;而一旦战事完毕或兵役期满,纵然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也要来思。因此,《采薇》是一首反抗侵略的爱国怀乡之诗。诗中的采薇是戍卒自己采薇还是看见边民采薇则无关紧要,仅仅是一个动作、一种劳作而已,一种起兴(或者赋兴兼有)的手法而已,采薇的含义与采薇这一动作无关,而与本诗反抗侵略、爱国怀乡的整体含义相关。采薇意即为反抗侵略、抵御外敌,而作别亲人、故乡,毅然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