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端五节的由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一:《端五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把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发展民族精神训练。
教学重难点:
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五节的由来。
课前豫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暗地里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五节的由来》,看看端五节暗地里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诞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索: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依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应,把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现课件其次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依据学生认读的状况,发展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终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诚心恭敬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五节的由来,是为了记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爱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始终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沟通。
3.代表反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五节的日期和习俗。
其次段(第3—6自然段):详细介绍端五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存在端五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五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记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非常具体。下节课,我们再连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宏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端五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小报(记念屈原)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五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局部
1.依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现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五节,端五节的习俗有()、()、()、()等。
(2)端五节是为了记念()国的()。端五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争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其次局部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思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划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出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出来。 指名答。(由于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特殊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千方百计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千方百计”“无中生有”?
千方百计:开动脑筋,思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平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旧爱慕祖国,写下了不少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弥漫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连续战斗着,那魂魄依旧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