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受到山脉、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不广,科学也不发达,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只是凭着自己直觉的印象来判断。当一些现象没法解释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甚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彩。 古代人们想象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周代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面写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好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另一本《淮南子》的书里,也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说的也是同样意思。 我国古代人们还认为,这个棋盘似的大地,共分九州,漂浮在海上,中国就处在九州之一的神州上。各州之间隔着范围较小的海,叫“稗海”;九州以旬,是一片浩瀚的“大瀛海”,它的四周同天穹想连接。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地上有好几根擎天柱支掌着蓝天。 类似的幻想和传说,也在古代世界其窿国家流传着。 古代巴比伦人想象中诊断,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的四面环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着大地。地面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到地下面去,通到天罩外的天穹。当天罩的窗子打开了,水从天上喷出落下雨来。每天,太阳和月亮沿着天罩从东升起,到西方后落进下面一个大洞,经过一根长长的管子,又回到了东方。 古代希腊诗人荷马的想象中,大地是盾开的大盘子,河流——大洋从四围绕着大地,天穹就象扣在盘子上的铜碗。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水中升起,沿着天穹运行,下沉到西方的海水里。 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一个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个大气之神浮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天空中往来穿行。有的还认为,天空是由山支撑的,星星被吊在天上。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象个圆盾,由三头大象背驮着,它们站在一只能够浮在水面的海龟背上,而海龟又站在眼镜蛇身上,它是水的象征。 古代的俄罗斯人的想象同古代印度人的想法很相似,不同的是,驮着大地的不是大象和乌龟,而是三条巨大的鲸鱼,使它浮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 后来,我国又盛行了另一种传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磐”意思是,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斗笠,地是一个倒着的盘子。 古代人们看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以为就是大在的边缘,就说天和地都上有尽壮举的,飞头的地方叫做“天涯海角”。日本也有这种说法:天地相连的一线是“阴间在府”,人们驾驶船只出海。说是小心翼翼的,怕从此再也回不了人间。 |
从“地方”到地球
古代人认为:天在上面,地在下面,把“地”当作宇宙的根基。
他们认为,大地是不动的,下面应当有什么东西把它托住才行。鲸鱼也好,大象也好,显然是驮不动咱们地球的,何况它们要死亡。没有一促动物能活上成千上万岁。
长期来,人们在亲身实践中,对这些幻想产生了怀疑。
希腊海员们在向直布罗陀海峡赫丘利标桩(指欧洲和非洲海岸的两座山)航行的时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景象:地平线成了一个圆圈,天穹的边总是落在这个大圆圈上。他们却从来没到厉害过天地相连的边缘。
航海家们在北半球海洋上航行,船只从北往南驶行,北极星的高度越来越低,最后隐没在地平线下,他们看到了原来不曾见到过的星星。当他们向北方返航时,这些新看到的星星又陆续隐没在地平线下了。
太阳的月亮在一昼夜间东升西落,如果大地上个平面,上边盖着天穹,日、月、星辰怎么能在天空中东升西落地运行呢?
人们在海边远望,从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桅杆,从水平线上慢慢升起来,等船只驶近了,才看见船身。而那远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是船厂桅渐渐隐没到水平线下。
在地面上,人们遥望远处的高山,只能见到山峰,等走近了才看到全貌。“登高望远”,爬山爬得越高,视野就越加开阔,天地相接的大圆圈越变越大。在平地上只能看到四公里左右的范围;可经看到周围一百多公里的地面。
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出现那“东方发白”和“暮苍茫”的景。如果大地是个平面,天明和日出,天黑和日没,应该同时发生。
所有这些情景,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会出现。“天圆地方”就站不住脚了。
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据说,他曾经按照天体把地球分成五个圈带:北极、夏季、赤道、冬季和南极。这只是一种设想和推理,没有科学观察的事实证据。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但主张大地是球形的,还第一个提出了证据。
他说,大地实际上是一个球体,一部分是陆地,一部分是海洋,外面包围着空气。还作了论证,月蚀时的黑影就是地球的投影,它是个圆弧,可见地球是球体,或者是近似的球体。
地球的自述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最早设计制作了测定正体位置的浑仪。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说。天象一个鸡蛋。天圆得象个弹丸,地仿佛是鸡蛋中的蛋黄,孤零零地悬居在里面,天大而地小。天里面包着水,包着地。天地都有是靠着气支撑着,而地又漂浮在水上。张衡自己还制造过一个浑天仪,同今天的天球仪很相象。张衡还根据月蚀时地球的阴影,设想地球是个圆球。
尽管人们早就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可是,真正用实践来证实这个科学真理,还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