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四大好处,你知道吗?
静坐养生,历史比较悠久。文献记载比较早的,比如,庄子的坐忘,老子的关于虚无的主张,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静坐养生在儒释道瑜伽等各派中都有提及,也都有各自的静坐方法和要领。
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地区的人,都非常崇尚静坐?因为静坐好处很多,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静坐有利于身体健康。
一种解释是: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关注健康,而静坐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健康。因为健康而学静坐,这是静坐的第一个好处。当然静坐的好处远不止带来健康。
想学静坐,但古代文献晦涩难懂,且渗透着各流派的教规、术语、信仰,甚至有些神化、夸张的成分,这都让普通大众对静坐望而却步。如果我们不是宗教人士,也没有古文功底,就想工作之余,寻一个健身的法子,锻炼出一个好的身体,当然可以选择静坐。
处于亚健康状态,失眠多梦,身上多处有不适感,但去医院又查不出问题,或者有类似前列腺炎、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都不妨试试静坐。那些正在努力科研顶着压力读书的高知阶层,那些在为生活琐事烦恼,时时郁郁寡欢,有抑郁倾向的人士,也不妨学学静坐。
据(台湾长庚大学医学院朱遒欣先生的)研究,静坐能使人免疫功能增强、感觉敏感度提升、自主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呼吸变慢、心跳变慢、血压降低、皮肤电阻反映减低等)、基础新陈代谢降低、放松反应(肌肉放松、心灵安静)出现等。这些都说明,静坐能增进健康。
第二,静坐有利于战胜孤独。
现代社会可以使你能借助互联网与全世界的人交流,但真正能够认真倾听你的人并不多。现代人的孤独感,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削弱。
我们应正确认识孤独。孤独是精彩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会孤独,从领袖到平民、从
富豪到乞丐,概莫能外。应学会与孤独为伍,尝试战胜孤独,甚至学会享受孤独,这应是世间每个活着的人都应掌握的一项生存本领。
这项本领决定了你能否不被孤独击败坚强地活下去,也决定了你能否活得健康、幸福,活得有质量。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当孤独来袭,就凑在一起喝酒打牌,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晚节不保,终生后悔,在年轻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当你孤独了,不妨学学静坐,既能有意义地度过闲暇的时间,也能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静坐是战胜孤独的利器。当孤独感来袭,你要想到,这正是静坐的好时机。
关于读书的好处第三,静坐有利于消解人生的苦难。
人生一般来说是痛苦的。如果你没有品尝到人生之苦,或许说明你的人生阅历尚浅。
佛家把人生的苦,概括为八个方面: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和欲不得。
我们只简单举个例子。假如你感觉不到人生的苦,你可以到医院走一趟,不说年纪轻轻得病的,只说那些弥留之际被病痛折磨得求生不得,而又欲死不能的人,只能忍受病痛,在煎熬中慢慢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个苦,恐怕99%的人都要经历的。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弥留之际的病痛。
当然,你不论年轻还是年老得的病,肯定是以前所犯错误的累积所致,佛家认为这是你造的业,这点我们后面还会详谈。也因此,我们很羡慕那些在平静中涅槃的高僧。
我们现在要说的是,静坐是悲苦人生的一剂良药,因为静坐可以使你尽早敏锐意识到所犯的错误,及时停止继续犯错误;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激发你的正面情绪等等。在消解人生八苦方面,静坐很有益处。有些苦是必须要承受的,比如亲人的离开。但是学了静坐之后,你不会因人生的这些苦,而消耗生命过多的能量。比如长期情绪低落,肯定会消耗生命的能量。有研究表明,人容易因悲苦而情绪低落,而长期的不良情绪容易导致疾病发生。而静坐,具有使人情绪正面化的作用。
第四,静坐能使人增长智慧,更容易获得成功。
静坐能影响脑的运作,导致脑功能的重塑。比如有学者研究日本禅僧静坐时的脑电波,发现打坐的时候,因为保持清醒,应该出现活跃的β波(13-20hz),反而在打坐之后不久出现了平静的α波(8-12hz),资深的禅僧在30分钟的打坐末期,会出现律动性的θ波(5-7hz)。脑波的这些变化,主要出现在大脑额叶以及中央区域。研究显示,脑波变慢的程度
与修行的年龄有正面的关联。而α波的出现有利于内在专注,虽然内在十分专注,但对外界的感受性并未减低,甚至提高了。此种矛盾现象,似有利于打坐者与外界的整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为成功往往取决于你是否能够专注,因此静坐会使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静坐好学吗?不难。
任何人都可以学,你能坐着,你就能开启你的静坐之旅,甚至假如你很不幸,只能躺在床上,你也可以学。掌握静坐的呼吸之法和意念之法,也能有助于你身体的康复。
静坐无需更多的条件。一个安静的房间,不受房间大小限制;一张床,或一个坐垫。不再需要购买其他辅助设备,静坐就可以开始了。
不管你是亿万富豪,金领白领,抑或是打工一族,都可以学习静坐。当你静坐的时候,你要忘掉地位、权势、金钱,不会因为你的地位、权势、财富,静坐会更有效果,也不会因为你贫穷,在租来的房子里静坐,就没有效果。
实在说来,你身上拥有的越多,反而越不容易静下来。从放弃王子身份的释迦牟尼到历代高僧,修行前都是先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
——摘自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