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学写“莲”字,感受如何才能把字写漂亮。
2.体会“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句内容,然后,采用各种方式引领孩子们朗读,如指名
读、男女生对读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最后通过抓关键词体会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杨万里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课题中的四个平舌音。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
二、初读感受
1.八百年前,在美丽的西湖旁边,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经典永流传,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朗读要求,自由读。
2.谁来试一试?其他小朋友捧起书,认真听,他读得是否正确。谁还想再试试?
4.男女生配合读,全班读。
6.听老师朗读,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莲叶,荷花)
三、写字
1.“莲”是要学写的字,怎样才能写漂亮呢?坐庄法讨论,小组汇报。
2.认真看老师写字,注意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描一个,写两个。利用口令强调写字姿势。
三、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一)体会莲叶之多:
1.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莲叶呢?相机指导朗读。
2.这莲叶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个关键词中,感受到莲叶的多呢?
3.接天,从字面上来说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莲叶多的感觉。
4.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描述无穷多的莲叶?
5.带着这种感受,把接天和无穷,送进诗句当中读一读。全班齐读。
(二)体会莲叶之绿:
1.此时的莲叶,是一种怎样的绿呢?(相机板书:碧)
2.除了碧绿,此时的莲叶,还会是怎样的绿呢?这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互相辉映,富于变化,一直向外延伸,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壮阔!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出诗句的壮美吗?
(三)体会荷花之红。
1.欣赏完这无穷碧的莲叶,让我们走进荷花的世界中去,谁来读描写荷花的诗句?
2.此时的荷花,又是一种怎样的红呢?什么是“别样红”呢?荷花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与众不同的红呢?(相机板书:红)
3.火红的太阳,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才有了这别样的红啊,这荷花,红得像什么?你能把荷花这种别样红的美,给读出来吗?
4.这别样的红是因为红日的照耀啊!你能把红日读得光芒万丈吗?全班齐读。
(四)感受古诗的对仗美,激情诵读。
1.这首诗不仅景美,对仗也美。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
能读出她的美呢?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2.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男女生各指一人上台表演。
3.六月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一起读出她的美!
(五)对比研读。
1.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他描写荷的诗作,多达二三十首,曾经,我们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火眼金睛不同。请你抓住关键词比一比,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3.抓住关键词,能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的诗人,同样的景物,却截然不同的美。
4.如果在初夏时节,漫步荷塘边,看到莲叶刚刚冒出尖儿,你会蹦出怎样的诗句?如果是六月的盛夏,再去赏莲,你又会冒出哪句诗?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谁来读?
6.“毕竟”是什么意思?“四时”呢?理解重点词语对我们读懂诗句很有帮助,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7.全班齐读。
(六)品读前两行诗。
1.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候,有什么不同呢?春天的西湖是——“苏堤春晓莺啼柳”,秋天的西湖是——“秋霞夕照雷峰塔”,冬天的西湖是——“冬寒不眠断桥雪”,夏天的西湖是——“曲院清幽吟风荷”。
2.这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尽管西湖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但诗人却更爱什么?
3.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齐读。
4.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候不同,都是因为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读,读出这份赞美,这份惊叹。
五、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一)引导质疑。
1.诗学到这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课题中“送”这个字。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很多文人墨客,就把这种离别之情,寄托在古诗当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
2.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呢?诗人杨万里,送别好友林子方时,一共做了五首诗文相送,来看另外一首同题诗,试着读一读。
3.在这首诗中,除了晓出,还有一个词,也点明了时间,你到了吗?什么是月尚残?月亮还残留在天上,朝阳还没有升起,这晓出,是多么早啊!
4.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仅仅只需要半个小时,可是诗人他们,却从晓出,一直到了映日,还在荷塘边吟诗相送,映日是什么时候?
5.从晓出到映日,诗人和好友难舍难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创设情境,配乐吟诵。
一曲长歌惜别离。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景,还感受到了诗人和好友之间,那深厚的情谊!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伴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六、小结
愿经典诗文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碧
荷花 红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
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天真的见解。
我班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逐渐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期的混乱阶段后。本学期开始已经初步具有了合作意识。能够具备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具雏形。课堂交流时,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倾听、思考、表达等能力。有二十几名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思考和交流。
效果分析
我执教的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一课时,结合老师们的观课记录,我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来看,本堂课“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这一教学重
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感悟、体会和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从学生的学情来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朗读、交流等环节大都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参与积极。据统计课堂上参加课堂交流发表观点共有六十多次,交流热烈。但是这六十多次发言集中在二十五位学生当中,有几位学生一堂课发言达到四到五次,有十五位的孩子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不能达到“人人都参与”的状态,那么这没有发言的学生就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语言文字实践”的锻炼。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 这首诗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入
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