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七下)一、董行成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天欲晓,至怀州 到(2)皆如其言 像2、翻译句子:(这人)见了路人也会牵着驴绕路(或者从远处走),这一定是因他心绪(或者胆怯)。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董行成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董行成是一个观察细致、推断力强(能策贼)的人。他根据观察发现,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的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他心里有鬼,从而推断出这是一个盗贼。二、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阮后闻之 闻: 听说,听(2)遂焚之 遂: 于是 就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直率、助人为乐。(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
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译文】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却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三、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⑤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许昌)人。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吾今死矣,子可去 去: 离开(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委: 抛弃,丢下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3.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的话感动了入侵者,使他们撤兵
而去。四、李惠断案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有负盐负薪者 负: 背(2)同释重担 释:放下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羊皮,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3.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办案公正【译文】有一个担着盐的人和一个担着柴火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过了一会儿,要走了,以为一张羊皮争吵起来,都说(羊皮)是自己坐卧和垫背用的东西。二人争吵了很久也没有分清楚事实,就告到官府里诉讼。李惠让他们二人出去,回头周里的主簿说:“(就)用这张羊皮就可以查考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的。李惠命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面,用木杖敲打羊皮,发现有一些盐末,就说:“(我)知道实情了。”(他)让争吵的两个人进来看(席子上面的羊皮),于是担着柴火的人就趴下认了罪。五、高凤①,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
凤护鸡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③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高凤传》,有删改)[注]①高凤:东汉人,字文通。②护鸡:看护好鸡,以防吃了麦子。③潦(lǎo)水:雨后地上的积水。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少为书生 年幼,年少(2)凤方悟之 才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当时天突然下了暴雨,但是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请结合选文分析高凤是个怎样的人?高凤是个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的人。高凤年少时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使潦水③流麦。【参考译文】高凤,是南阳叶人。在他年少是个书生时,家里以种田为生,但他自己却专心于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当时天突然下了暴雨,但是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惊奇地询问,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了,坚持志向不知疲倦,名声传闻很远。六、范式守信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有删改)[注]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式谓元伯曰 谓:_对……说(2)乃共克期日 乃:于是,就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3.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巨卿信士,必不违约。(1分)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助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告假回归故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之后我应当会回太学读书,到时候我将(到你家)拜访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两人共同约定好了日期。约定的日期就快要到了,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范式。(元伯的)母亲说:“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为什么敢相信他会守信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他的)母亲说:“既然是这样,那我就应该为你们酿酒。”到了约
定的那天,范巨卿果然来到了。于是他们一起摆设宴席饮酒,尽兴后欢欢喜喜地分别。七、悬牛首卖马肉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国人尽服之 穿(2)不逾月 超过2.翻译句子我派出官吏禁止好穿男子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3.灵公有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1)好妇人而丈夫饰 (2)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八、急不相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③之。朗曰:“幸尚④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⑤所以疑⑥,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⑦,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依附:依傍附从。②辄:当即。③难:为难。④尚:还。⑤本:当初。⑥疑:迟疑不决。⑦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 ⑧邪:同“耶”,呢。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有一人欲依附 欲:
想要(2)王欲舍所携人 舍:舍弃,丢下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好在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3.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华歆和王朗的人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正相反,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参考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搭船的那个人。华歆说:“当初我之所以迟疑不决,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抛弃了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九、王安石辞妾王荆公①知制诰②,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 ”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③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④,部米运⑤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 ”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选自《邵氏闻见录》)【注释】①王荆公: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解释下列加点
的词(1)家资尽没犹不足 犹: 还(2)夫人用钱几何得汝 几何: 多少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王安石将这一女子的丈夫唤来,让这对夫妇相聚如初,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他3、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具有怎样的品质不好声,遇事先为他人着想。【参考译文】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吴夫人偷偷为他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看见后问:“她是什么人 ”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服侍。”王安石又问:“你是谁家的 ”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的官员,由于丈夫运米时沉船,结果用尽全部家产也不够赔偿,只好将我卖掉来抵债。”王安石感伤地问:“夫人用多少钱将你买来 ”女子回答说:“九十万钱。”王安石将这个女子的丈夫唤来,让这对夫妇相聚如初,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他们。十、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尝与诸小儿游 尝: 曾经(2)惟戎不动 惟: 只有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折断了。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十一、锅巴救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②,遗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⑤,每煮食,辄⑥伫录⑦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⑨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铛:一种铁锅。②焦饭:锅巴。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嚢:口袋。⑥辄:就。⑦伫录:同“贮藏”,储存,收藏。⑧值:时值。⑨于:在。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母好食铛底焦饭 好:喜欢(2)归以遗母 归:回家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陈遗)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3. 结合文章,说说你阅读后的感悟。①儿女要孝顺父母;②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③百善孝为先;④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参考译文】吴郡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因为母亲喜欢吃锅底的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薄的时候,总是装着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有一次)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当天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了好几斗锅巴,(战事匆忙)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府君带领的军队大败,士兵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多数人因没有吃的而被饿死,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说这是
他纯厚的孝心得来的好报十二、远公讲论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桑榆:“桑树和榆树。日落时,阳光照射在桑树树梢,因此借指日暮。讽诵:朗诵;诵读。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1)但愿朝阳之晖 但: 只(2)皆肃然增敬 皆: 全,都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远公住在庐山,虽然年老,讲论经书从不停止。3. 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他用比喻说理的劝说方式,目的是教育弟子要懂得什么道理?珍惜现在的好时光(1分),刻苦勤学(2分)【参考译文】远公住在庐山,虽然年老,讲论经书却从不停止。他的子弟中有的人很懒惰,远公就说:“我是桑榆之光,不会照太久,只是希望你们这些像朝阳光辉一样的年轻人能越来越明亮。”拿着经书坐上座榻,吟诵洪亮流畅,但言词神态吃力。因此,他的徒弟们都更加肃然起敬。十三、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节选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注]①司马温公:司马光。②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③迨:及,到。1.请解释下
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患记问不若人 患: 担心(2)或在马上 或: 有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所以)他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3.请简要阐述你从本文中所感悟的道理。示例:要有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精神;读书最好的办法是要能成诵;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要时常复习,学思结合。【参考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去玩耍休息了。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十四、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 ”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②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选自《近思录》)【注释】:①阿:阿县,现山东境内。②铸:熔铸。③仓廪:粮仓。1.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1)追者反 反:“返”,返回(2)乃起兵攻之 乃:于是,就2.翻译句子凭借老人的智慧,
凭借年轻人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3.结合文本,分析阿县“库无兵,仓无粟”,却能“遂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把兵库的武器打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民,得到人民的维护,所以打败了魏国。取得民心。【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对这事后悔了,派使者追回(子奇)。使者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呢 ”他说:“(因为)跟他同坐在一辆车里的人都是白头发的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凭借年轻人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到了阿县,熔铸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十分太平。魏国的人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存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武器跟魏人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十五、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注释】①瘿: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及见外方人至 及:
等到(2)吾乡之人皆然 皆:全,都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不好药除去你们的病,反而认为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3.南歧人为什么会嘲笑外方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十六、郑鲜之,性刚直。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1)毅甚恨焉 甚:很,非常(2)长吏以父母疾去官 去:离开2.翻译句子。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3.本文主要写了郑鲜之的哪两件事 说说郑鲜之是个怎样的人(1)让人弹劾刘毅,上书朝廷为山阴令辩解。(2)性格刚直,极尽官责【参考译文】郑鲜之,性格刚直。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
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