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邢台市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
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屈伸呼吸________            ②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________              ④归忧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至 杨 文 广 被 田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帐:遗鴨。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人道之 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
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
④遂于楚王 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    闻    有    风    凰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3.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________)    ②非学无以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广才(________)    ③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是一种体裁,它与“记”“表”“志”均为古代常见的文体,属于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B.“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立志”,一个是“学习”。
D.本文最后一句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含有惜时之意。
4.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  , 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  , 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厚谢    之________
欲追索其诗  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  , 甚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   
(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6.课内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画线字词解释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 ________
③屠起________                  ④增笑耳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俭养德            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下        屠自后断
C.友人惭,下车引    禽兽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前狼又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障。④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远 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悲守穷庐 ________                  ④此即日于傲矣 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②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3)(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4)(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