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期末复习测试题试卷1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螳螂方欲蝉/饭疏  , 饮水
B.啄而食之也/方行,转视积薪后
C.不知有深坑/狼不敢
D.而不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 饮 清 露 不 知 螳 螂 之 在 后 曲 其 颈 欲 攫 而 食 之 也
(3)请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三人  , 必有我师
B.夫须静也/非志无以成
C.淫慢则不能精/精图治
D.与日去/暇甚
(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  , 意与日”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三十而立
    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注释)①魏博节度使:魏博镇藩镇地方长官。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其说________
知________
(2)看到“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令人忍俊不禁。这句话有什么可笑之处?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产生韩简式的笑话?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野有麦场________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②一狼去________
(3)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屈伸呼吸________            ②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________              ④归忧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至 杨 文 广 被 田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画线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 ________        思而不学则 ________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人不知而不 ________            博学而志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吾日三省吾身”曾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5)一天晚上,小明因和同学玩耍而没有完成作业,遭到妈妈的严厉批评。小明不服气而与妈妈辩驳。请你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劝说小明。(50字左右)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狄青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狄武襄公青:即狄青,北宋名将。
(1)在《古汉语词典》中“频”有以下几个义项,“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中的“频”的意思是(   )           
A.危急
B.多次,连续
C.并列
D.同“颦”,皱眉
(2)从选出文看,狄青能够被天下称贤,是因为: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 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列子》)
【注释】①狙:猕猴。 ②家口:家中口粮。 ③诳:欺骗。  ④芧:xù,橡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众狙不驯于己也/ 择其善者而从
B.朝三而暮四,乎/不挂齿
C.与芧/隐若现
D.俄而匮焉/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爱狙养之成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3)“朝四而暮三”,每天吃的橡果总数其实不变,为什么“众狙皆伏而喜”?这表现了狙的什么特性?   
9.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活页本,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