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邮堂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捐:抛弃,舍弃。②哓(xiāo):吵嚷,争吵。此指进谗言。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多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
B.不捐之/知之者不好之者
C.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
D.献之/生年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如故________
野有麦场________
暇甚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去________
(3)翻译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剩骨________
行甚远________
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去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4)文章结尾写到“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5.课外阅读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  , 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 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
之曰: 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人大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 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异史氏曰: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役________        ②更之________
③憔悴无华 ________        ④窃十余年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②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4)有人认为,蒲松龄志异小说以超现实的情节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橘树》加以具体说明。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乙)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  , 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节选自《童区寄传》)
(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③虚所:集市。虚,同“墟”。④恒状:常有的样子。⑤易:轻视,这里是“不以为意”的意思。⑥为市:谈生意,指寻买主。⑦植:立。⑧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行甚远 ________                        ②其一坐于前________
③布其口 ________                        ④逾四十里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三十
B.悟前狼假寐        去后
C.虚所卖之          知为知之
D.缚背刃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4)屠户和区寄在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速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  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  志:立志。
D.年与时驰  驰:消失,逝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