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猎狗效应 狗的故事
动力: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犬讥笑猎狗说:“瞧你们小的跑得比大的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他是为了逃命,而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已。”
目标: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心想:猎狗说得对啊,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规定凡是能够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 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差不多,于是猎狗们专门去捉小兔子。猎人问猎狗,最近你们捉到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区别,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奖惩: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的业绩,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的兔子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
猎人又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你-主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鸡肋: 猎人作了论功行赏的决定,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趁早给自己捉兔子呢?”它的话引起众猎狗的深思。于是,一些猎狗陆续离开了猎人,开始自己捉兔子去了。
反思: 猎人看到自己身边的猎狗一天天减少,刚开始并未放在心上,以为那些出去的猎狗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只只饿得皮包骨头回到自己身边摇头乞食。直到最后两只最忠实的猎狗中也有一只溜走,猎人才渐渐领悟到: 如果只是简单地满足猎狗们一日三餐的温饱要求,不和它们建立“利益共同体”,解决它们的归属感问题,那最后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抓兔子了。于是,他在新买回猎狗后,就开始实行“以狗为本”的管理思想: 一方面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猎狗生活和娱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为每一只猎狗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让它们感到自己的一生并不只是抓兔子、吃兔子一样了无生趣,而应该有一种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
享受像“人”一样的尊严。结果,那些新买回来的猎狗,每天一早不用他驱赶,便主动出去狩猎,并且常常是满载而归……
双赢: 那些原来从猎人身边跑掉的猎狗看到猎人带领的“团队”越来越大,特别是每一只猎狗从它们身边走过都显示出“人”一样的“尊严”,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觉得自己单干好是好,就是感受不到一种“团队”的氛围,也感觉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猎人毕竟有猎狗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因此,就想回到猎人旗下。当猎人看到它们的眼神后,也想怎样才能把这些散兵游勇重新召回到自己的门下。正在这时,最先率众离开猎人,现为一方“霸主”的一只红狗,带领一猎狗来到猎人面前,猎人立即迎上去欢迎它们归队。这里红狗掏出一份成立股份公司的协议说: 我们现在归来不再是“打工”者,而应该是拥有股份的股东,如果你同意,我们就先签协议。说完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后排成长队的猎狗…… 猎人同意了。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和猎狗们将在草原上所向无敌…… 后来,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来了,兔子被捉光了。红狗带了一狗众对猎人说:你凭什么坐在家里指手划脚的还要占51%的股份?了个借口把猎人咬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