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凝视着烧焦的瓦(lè),一种突然而来的愤(mèn)袭上心头。
  B.以一种悲恸(dòng)且富有有同情的态度洞察人生,唯有人类中最伟大的人物始克臻(zhì)此。
  C.有这种美好情(sù)的人,他是绝不可能对活泼儿童的生命粗暴(qiāng)害的。
  D.我汗流(jiā)背,四肢(zhàn)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地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上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
B.苍蝇逐臭,自古已然。与凶残暴戾、鬼计多端的张君一样,其犯罪集团成员都是一伙良知泯灭的魑魅魍魉
C.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急言厉。
D.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解放后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      很大。
  ②许多国际友人,也       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
  ③当然,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      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A.受益    沉醉    不是/就是        B.收益    沉醉    不是/而是
  C.收益    陶醉    不是/就是      D.受益    陶醉    不是/而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从今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必须“两证”齐全(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C.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D.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疆大发展,我们怎么办?”“首府大跨越,我们怎么干?”乌鲁木齐人已把深入贯彻落
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当做实现首府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
B.6月11日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开赛以来,球迷们天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场比赛结束后仍对球星的表现评头论足,强聒不舍,尽情享受着体坛的“豪门盛宴”。
C.今年年初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面对我市多年来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据2009年环境监测显示:优级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快乐男生”选秀活动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一直受到歌迷们的关注。
  B.他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章,而且能写一般的应用文章。
  C.文艺作品里面语言的好坏,不在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词儿,是否用了某一行业的话语,而
在它的词儿,    用的是不是地方。
  D.这个小镇对他是陌生的,没有熟人,没有落脚的地方,他叹息着低下了头。
7.从下面材料中提出四个关键词语,恰当的是(      )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如不加重视,就会发展成疾病。预防和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身体迅速发育,对因此而引起的形态和机能变化不了解,产生疑惑和恐惧;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满负荷、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营养不当,造成亚健康状况。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采取适当的对策,帮助学生从亚健康状况转向健康状态。
A.中学生      亚健康      教育工作者      对策
B.亚健康      疾病        教育工作者      帮助
C.中学生      身体        学习            教育工作者
D.亚健康      预防策略    教育工作者      帮助
8.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产品说明书主要由标题、正文、结尾、落款四部分组成。写作说明书,可以适当夸大事实。
B.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用以表达主题和创意的语言文字部分,一般包括标题和正文。
C.通知的适用范围广泛,其结构一般由标题、上款、正文、落款等部分组成。
D.请假条要说清楚请假的原因和所需时间,必须提前送达,不得事后补送。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和拉索尔·贝克都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分别是《成长》和《老人与海》。 
B.《绝品》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谈歌,他还有《城市守望》等优秀作品。《十首足矣》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心武。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都是他创作的剧本。
D.“拜、迁、转、徙”都是指官员升职。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总角”是幼年的总称,“古稀”指七十岁。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干水不波。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A老人与海教案诗歌的一二句,写荷花、银河繁星,取水中之影,从池水着眼,表现出诗人独到的艺术眼光,这是实写。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者感受到徐徐轻风带给盛夏中人的无限快意。
C“满湖萤火比星多”是诗人的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D这首诗虚实结合,表现诗人被贬谪回到家乡的淡淡的忧愁。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一)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1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或白者为佳,紫黑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4.作者认为牵牛花的彩“以蓝或白为最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下列对此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