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0907 183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美国]海明威
【作家作品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获1954年
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在艺术上,他简约有力的文风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背景资料】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战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文本研习】
一、题目理解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桥边?桥边的环境如何?
明确:○一位老人。
○为了躲避战火。(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避难的人,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二、首段的描写介绍了小说的环境,几乎一笔一景,体现了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彩,但包蕴丰实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三、小说的另一个人物是谁,可能是什么身份?由其作为说话人,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
○“我”,反法西斯战士。
○由“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设置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来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四、文章主要采用何种方式来展示内容?你感兴趣的有哪些内容?
明确:人物对话。讨论分析文章主体内容。(详见课文)
五、老人的形象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唤醒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六、小说的结尾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七、小说的艺术特
1、叙述语言的简约是小说的特。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现想象与情节,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彩的词语,尽量摒弃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种不事渲染的素描式的叙述,却给人强烈视觉感受或直观的故事线索,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造成内心强烈的冲突。
2、寓意含蓄深远是小说的另一特。简单的对话中包含老人博大的爱心与朴素的人性,而人性的回归是人类面对罪恶的战争,自救与自赎的唯一方式;
结尾“复活节”的有意提及也是呼唤人性的暗示。小说通过深刻的寓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所感受到的。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
【小说的叙述角度与人称】
老人与海教案一、视角与人称
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也部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是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例如:在叙述通奸——任何通奸——的故事中,叙述者可以是不忠实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受伤害的配偶,或者是那个情人——也可以是某个知情人。叙述视角(视点)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便会各异。《包法利夫人》若是从查理﹒包法利的视角叙述的话,恐怕就会变成另外一本迥然不同的书了。)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是叙述者往往就是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即叙述者知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时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祝福》、《孔乙己》。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严格来说算不上叙述角度,因其无法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叙述。如刘心武《楼梯拐弯》,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这篇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事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彩,更多的是在“显示”(展示)故事而不是在“讲述”故事(纯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纯粹的叙述是的概述。准确抽象的语言会抹杀了
人物和行为的个性特性。因此,一部纯粹用概述的方式写成的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不过,概述有其独特的用途。比如,它可以加快叙述的速度,让读者匆匆跳过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的细节。对细节太感兴趣,必然会留恋不已,徘徊不前,从而分散对整体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