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2012年/12月/25日/第003版
专题报道
上海体育实现新跨越
刘琦平萍
挥别不平凡的2012年,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2013年。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海圆满实现了“两个超越”目标。38名运动员、13名教练员入选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2.5枚铜牌,总计10.5枚奖牌,实现了获得金牌数超越历届在举行的奥运会,且同北京奥运会持平;对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贡献率超越北京奥运会。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上海,首创的市民自己的“奥运会”热火朝天地进行。创新办赛机制,淡化奖牌意识,降低年龄门槛。市民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让身在上海的每个人感受到快乐与活力,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众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展望未来,上海体育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奋斗目标,围绕体育强市建设,踏着新一轮发展的节拍,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解放思想,转型发展,让体育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
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一席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还是上海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强调:围绕体育强市的建设,我们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创新转型;营造环境,凝心聚力;夯实基础,在整合资源上下工夫。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2年,李毓毅敞开心扉:“上海体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和进步。成绩体现在:提出‘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工作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意识。首创市民运动会的成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环境。攻坚克难,伦敦奥运会完成两个超越,形成了良好的体育精神。”
谈起关系民生大计、连接市民百姓的体育工作,李毓毅总充满着激情。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随身带着计步器,记录着每天晨练健步一个多小时、走上万步的数字,健身早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为了让这座城市每一人都把体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上海体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李毓毅用了一连串的“突破”:创新转型有突破;营造环境有突破;整合资源有突破;科学管理有突破;队伍建设有突破。
李毓毅一一分析,之所以能有较大的进步,思想理念的进步是主要原因。得益于在增强10个意识上下了工夫:坚持“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增强了使命意识;坚持“六个服务,四个要”,
增强了宗旨意识;坚持攻坚克难、创新转型,增强了改革意识;坚持管脚下,更管天下,增强了大局意识;坚持对过去、现在、未来统筹,增强了责任意识;坚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增强了管理意识;坚持敢于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增强了发展意识;坚持不断抓标准、可控、落实,增强了实干意识;坚持机制、法规、制度建设,增强了法制意识;坚持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引导人、教育人,增强了众意识。
当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人民众的文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时,区域体育的发展应向讲究公平、人人追求健康、共同享有体育资源的民生体育发展。经过三轮调研,李毓毅率队跑遍17个区县,与各区县领导、体育局长交流、沟通,达成了共识。
李毓毅说,十八大精神告诉我们,上海体育要上去,必须高举旗帜,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融入大局,坚持服务;坚持诚信,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他看来,目前仍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变。“建设体育强市,必须把‘体育是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当百姓真正把体育作为生活方式,才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市。”
李毓毅认为,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两个百年”目标,“让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梦圆起来,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们体育人责无旁贷。”创新转型中,改变以往思路,以
里约奥运会为训练周期,将2013年全运会调整为奥运周期第一仗,体现全运服务奥运的理念。在基础大项建设上,将重点抓好田径、游泳、水上项目“三大工程”,提高足、篮、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水平,职业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一年中,上海体育以改革思想推动管办分离,提高管理水平。全运会要实现“三个进步”:即金牌、奖牌、总分有进步;体育文明、赛风赛纪、反兴奋剂有进步;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进步。同时,上下齐心协力,办好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先行先试30分钟体育生活圈,30分钟,意味着约3000米距离的辐射范围。上海寸土寸金,尤其是中心城区,需分批实践。另外,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要提高效益。
李毓毅要求,高标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学习意识。要为增强市民体质服务;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服务;为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为区县体育上水平服务;为从事体育的基层组织、单位和团队排忧解难服务;为上海教练员、运动员创佳绩、夺金牌、破纪录服务。
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呼之欲出
离2013元旦还有段时间,申城荧屏上已在滚动播放新年登高及市民迎新长跑的宣传,为延续并深化首届市民运动会成果,新一年的百姓健身活动“排片表”已经出炉。
为鼓励市民百姓参与体育的热情,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培育和扩大体育人口,进一步推动众体育蓬勃发展,从2013年起,将在市民运动会举办年之间每年举办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
市民体育大联赛以“美丽上海、人人运动、幸福生活”为理念,以就业年龄段人为主要参赛对象,以社会化运行机制为办赛模式,抓项目普及、抓资源整合、抓文化传承、抓水平提升。促进人人学会一项运动、人人参与一项运动、人人喜爱一项运动;促进企业有工间操、有运动队、有运动会;有效增强市民对众体育的归属感,营造海派众体育文化氛围,全面提升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以1月1日东方明珠元旦登高、十万市民迎新长跑活动作为大联赛开幕式,12月10日市全民健身节闭幕、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作为大联赛闭幕式。设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龙舟、广播操等十大喜闻乐见项目。具体小项设置上,改变过去单一的项目、组别分项,以相关赛事为小项,选择传统赛事和众基础好、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兼具竞技性和趣味性的赛事作为同项目的小项。11月1日至11月30日集中举行各项目的总决赛。
主办方将通过各类渠道广泛发动各阶层、各行业人积极参与大联赛。各区县发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和居民社区,工会系统发动企业集团及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市级机关工会发动各级机关干部和科室。鼓励全社会多元办赛,各区县体育部门、各市级体育运动协会积极承办,成为大联赛的主体。特别鼓励和支持各企业集团、相关社会组织申办大联赛,形成社会参与的办赛局面。
将宣传工作贯穿于大联赛的始终,突出“讲体育文化、讲民生服务、讲建身故事”,突出“众性、草根性、社会性”。上海各大媒体将加强对大联赛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动员更多的市民参与。
难忘市民自己的“奥运会”
成功举办的首届市民运动会,历时150余天,至今令人回味,叫人难忘。这一中国体育的创新之举,是“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一次成功范例,是上海体育创新转型的一个缩影,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为市民度身定制的运动会之路。最终达到了“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高体
育健身人口、提高社会参与程度”的目标。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表示,“市民运动会根植于民,体现了上海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服务市民理念的拓展,也从赛事成功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属于自己的“奥运会”
50个大项、2399个小项、103个代表团、600多万人次参与,让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参与各项比赛。“阿拉自己的奥运会”得到了市民最大程度的认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不能用传统意义来衡量。
记得开幕后的首个比赛项目,“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就引起积极反响。1320名中外选手从静安公园一拥而出,他们选择徒步、轨交、汽车和轮渡等出行方式,穿梭在浦江两岸,将全民参与健身的理念传达给了全市人民。随后,主办者又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增设一次定向赛,有700多市民热情参与。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也以青年职工定向赛收官,吸引来自49个区县局产业工会的1300名青年职工参加。
赛事与奥运相伴,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当初组委会的目标,是希望参与人数能达到100万;可这一数字不断被刷新,到闭幕前夕,已经突破了600万人次。
李伟听被一位市民的体会所感动:“市民运动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认识了自己。”确实,让市民“认识自己”,关注自己,正是赛会将“民”字贯穿始终,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将体育的快乐和幸福带到人们的身边。
多彩文化美丽绽放
作为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的赛事,首届市民运动会注重渗透文化元素,从倒计时的主题宣传,到征集会徽、吉祥物;从推出图案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到发布市民运动会会歌《快乐健身歌》,作了有益尝试。多彩的体育文化和海派文化互相交融,对营造赛事氛围,提高市民知晓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各大媒体合作,展开征文、摄影比赛;国内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上海创新思路、以“民”为本,举办市民运动会的报道;通过百度网搜索“市民运动会”的各类信息近300万条。与此同时,更多利用了新媒体的发展,如开发整合市民运动会、965365上海体育发布政务微博等网络载体;与市政府“上海发布”有效互动,开展市民运动会“微访谈”;开通965365上海体育公共等,增强宣传效果、渲染良好氛围。
催生“人气”改变“难点”
篮球明星姚明说:“通过这届市民运动会,不仅使我们大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通过运动,舒缓工作压力,也能加强和亲朋好友间的沟通,让我们之间更加温馨、友爱。”
体育带来激情,运动收获快乐。各单项体育协会、社会各界都发动起来,多办赛、办好赛。市信鸽协会、市剑道运动协会、市龙舟协会、市乒乓球协会、市网球协会等都有各自比赛,喜爱运动的市民都可到施展的“舞台”。
有数据显示,市民运动会在推动“困难人”参与锻炼上取得较大突破:中青年在参与市民中达近四成。而每个区县的展示周及各类体互动活动,将市民运动会的精彩纷呈覆盖全市,成为集聚人气的有效载体。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品牌赛事串联景观文化
刚刚结束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属于上海市民的奔跑节日。十七年的办赛历史,为这一极具知名度的本土赛事沉淀出持续增长的人气。而本届全新的“魅力美景”路线,串联起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流动的城市风景,使得美丽的城市形象魅力得到更大的展示。30020名运动员和路跑爱好者共赴马拉松赛之约,选手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223名外籍选手,凸显赛事的国际化元素,创下了国内马拉松赛外籍选手参赛之最。
这是上海在建设“体育强市”进程中,着力推进做强做大国际重大品牌赛事,不断丰富市民
体育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认为,上海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努力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一流的城市,一流的赛事。近年来,上海的国内外体育赛事和活动精彩纷呈。结合上海的经济战略,将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体育有机集合,精心培育“一区一品”景观赛事,全力打造品牌高、品牌精、品质好的体育比赛。从F1中国大奖赛到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从汇丰高尔夫赛到ATP1000网球大师赛;从世界斯诺克大师赛到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了六大品牌赛事。全年有131次全国及以上赛事,其中国际性比赛56次,如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走出崇明,进入市区,这一成功跨越,展示了崇明优越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态岛建设。尤为欣喜的是,作为“北冰南展”的重要一步,首度落户上海的短道速滑世锦赛,赢得了众多冰迷。乘着赛事东风,上海采取体教结合方式组建冰壶队,将冰上项目运动队办在学校里,让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有专家评价,体育比赛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符合上海的发展活力和城市
魅力。以直观的视角传播城市精神与形象,凸现了“为体育强国和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为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服务”。
美丽上海新的一年,上海适应并服务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需求,以高端赛事为品牌,以传统赛事为亮点,不断增强赛事品质。将科学调整赛事结构,改变赛事管理模式,优化赛事功能,营造良好赛事环境,提高赛事整体水平。陈一平表示,“加大管办分离力度,注重从赛事数量到提升赛事质量转型,从竞技赛事向魅力赛事转型,从部门办赛向专业办赛转型。”致力于打造品味高、品牌精、品质好,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赛事,精心培育。深化与NBA的战略合作,在继续办好NBA中国赛的同时,积极营造国际体育文化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推进十大品牌赛事的创建。
此外,协调办好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紧贴项目普及优势,创办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比赛,形成“三大球”、“三小球”、“田游水”等丰富多样的系列赛,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令人期待的是,目前上海正在积极与有关单项国际体育组织洽谈,争取引进举办F1摩托艇等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让体育为城市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