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三部曲漫谈话剧《北京人》
作者:刘章春
来源:《读书文摘》2018年第07期
        曹禺写戏,特别讲究作品的独特性,所谓一戏一格,绝无雷同,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对人生百态的所思所想所痛所感。任何一个事件的起源和发生,每一个带有性格彩的人,都有可能在曹禺的心中沉淀、梳理、吸收,经过对人的生存和死亡的思考,而酝酿一场心灵的风暴,于是便有了他笔下的 《雷雨》 《日出》 《原野》 和 《北京人》。
        于1941年在重庆抗建堂公演的 《北京人》,被公认为是曹禺全部作品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戏,虽然从剧情的冲突和矛盾的设置上,远不及在它之前的 《雷雨》 和 《日出》,有那么多精彩绝妙的人物和故事,更没有 《原野》 中那种最原始的复仇、大悲大离的恨与爱,《北京人》 倒是更如俄国契诃夫的戏剧,剧中一无所事事的人在等待,在老去,在沉闷忧郁的环境中,全剧氤氲流淌着淡淡的哀愁,容易使人想到无奈,想到死亡,更想到了对于前途和人类光明的憧憬。
        旧时,戏剧圈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说法:演万先生的 《雷雨》 是挣钱的戏,一个剧团揭不开锅,没饭吃了,那就排 《雷雨》,一准儿有票房;而 《北京人》 太温,是关门戏,不上座,演出准赔。此说法不无道理,就连曹禺本人也坦言道:演 《雷雨》 可以轰动,演 《日出》 可以成功,而演 《北京人》 就很难成功。
        事实也是如此,1949年以后,鲜见剧团演出《北京人》,而在舞台上所看到的往往是前面所提及到的三部曲。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还是和 《北京人》 的整体写作风格有最直接的关系,须承认,这部戏在写作上并没有观众所期望的所谓“悬念、高潮、矛盾冲突”。曹禺当年在创作 《北京人》 时,正迷恋着契诃夫,他感觉到,戏剧的冲突未必都是那种正面的交锋,而契诃夫的几部戏如 《海鸥》 《三姊妹》 《樱桃园》,并没有人物间激烈的冲突,而是表现着人在精神上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