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成因
作者:任雪菲
来源:《牡丹》2018年第08
        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下的缩影,王琦瑶的一生坎坷不平、令人惋惜。对于王琦瑶的悲剧命运,从角个体与时代背景两大方面出发,深度剖析造成悲剧的重要成因,并进一步论证其发生的必然性,探索长恨悲歌的深刻意蕴。
        王安忆被认为是20世纪弄堂里90年代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长恨歌》一举问鼎第五
茅盾文学奖,更被世人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这部长篇小说以她特有的细腻、温婉而又唯美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风情万种而又略带悲感的大上海。王琦瑶——这位曾风光一时的上海三小,最终成为混混手下的亡灵。作者以她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投射出无数上海女人的命运与结局,这场悲剧发生的必然性被放在时代的大框架中凸现了出来,将其最终归结于个人与社会两大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因素
        (一)性格因素
        整部小说中,王琦瑶的上海情结从头到尾未曾消失过,她身上有着上海女人所特有的自尊、执着与精明。哲学家绪儒斯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她的命运。王琦瑶一直以来都是叛逆大胆的,勇于冲破那弄堂里琐碎的声音和异样的目光,这种固执使她的一生如飞蛾扑火般逐渐走向灭亡。
        王琦瑶对于自我追求的认知是完全清醒的,但她对于世界的掌控是粗浅的,她只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时才称得上是精明聪慧的,当她被暴露在大时代背景下,她的固执就显
得拙劣不已。她在时局动荡的时候穿上艳丽旗袍走向上流,在回到邬桥短暂休养后回到无法舍弃的上海滩,在平淡的日子里坚守着精致小资的下午茶会,在年老时却选择舍弃一切追逐爱情,她的固执与精明在硝烟四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
        (二)价值观因素
        自开口通商以来,中外贸易促使上海的商业发展逐渐繁盛,从而逐渐形成社会心理上的趋利之风。王琦瑶所处的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作为全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更是空前繁华。地位、权利与财富是存活在这座城池之中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些女子们出生并生活在这灯红酒绿的东方巴黎,受到了无数金钱与权势的诱惑,毕生追求着能够满足自己虚荣心与功利心的生活模式,而王琦瑶的悲剧就来源于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