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落戶在各地的他乡美食,其实都是种植在游子心里的一份念想吧。
我吃过最好吃的包子是在童年。
至今還难以忘怀,幼儿园的包子馅儿里有韭菜鸡蛋粉条,以及肉末。那之后就算遇到相似的组合,也再没有了相似的味觉体验。
那会儿要是碰巧哪天的晚饭是包子,我一定乐得手舞足蹈,积极去做为全班小朋友打饭的志愿者。吃的时候狼吞虎咽,饱足后嘴角上通常还挂着两粒小小的粉条段儿——真想再回幼儿园,像小朋友一样吃一顿饭。
姥姥是纯正东北人,恪守“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老话儿,时不常地总喜欢和和面、擀擀皮、剁剁馅,一股股热腾腾的蒸气儿后,便有胖鼓鼓的蒸饺或包子上桌,稀松平常。
姥姥做的包子,皮儿总是呈着翠绿或淡淡的黄,因为面里掺和着菠菜和胡萝卜,偶尔碱大了还会留下一小朵儿深斑。
后来,到了离家千里的宁波上学,似乎少了些吃包子的机会。
一次去武汉游玩,遍尝久负盛名的蔡林记热干面和周黑鸭之后,偶然发现一家店里的麻婆汤包。
这是一家有种走进台南美食纪录片感觉里的包子铺。店面很小,蒸气烘托出一片古老祥和。光是那氛围就已经令人亲切感动。再看一对老夫妇,正用慢得舒服的节奏做着包子,那和谐、劲道的一擀一包中,让你觉得等餐不再漫长痛苦。
看过许多关于美食的片子,也没少品尝各各样的大街小巷与灯火阑珊,而那一天,坐在店里,吃着汤包,我忽然落泪。想,那些落户在各地的他乡美食,其实都是种植在游子心里的一份念想吧。
牌匾的小食店,她都会一头扎进去,包子被端上的那一瞬间,心中涌满了浸着肉香的暄软。
弄堂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