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对我国大学的影响
黄亮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大学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通过解析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发掘其西方教育内在的精髓,从中得出其西方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影响。
[ 关键词] 中世纪大学;我国大学影响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大学渊源是1213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欧洲大学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中世纪大学的很多制度后来成为西方大学的基本形式。当今天我们的大学面临种种困境时,研究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将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开阔思维,从丰富的大学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得出有益于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启示。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有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首先,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生活再一次变得充满活力。随着城市和贸易的复兴,行会和联合组织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此外,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这样,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欧最早的一些大学,便分别是在法学和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次,中世纪的大学与宗教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依附于教会,要么本身就是神父或是神职人员创办的。巴黎大学是于1150年成立的,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至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诞生,似乎有点偶然性的彩。1167年,英国国王与法国不和,英国国王下令召回了在法国的英国学者和学生,禁止他们到法国讲学和工作。这批回国的学者在牛津从事教学与研究,使它成为继博洛尼亚和巴黎之后第三个学术研究中心。1168年,英国牛津大学就正式诞生了。1209年,牛津大学的部分学者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于是逃到了剑桥,遂创办
了剑桥大学,从而造就了英国最负盛名的两所大学。
二、中世纪欧洲大学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者是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中世纪的每一所大学都是模仿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这些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类: (1)“学生大学”。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整个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大学一般以博洛尼亚大学为蓝本,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由学生主持校务。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或解除其教职。以后,这种形式逐渐被削弱,到18世纪末彻底消亡。(2)“教师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则以巴黎大学为样本,这类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在欧洲北部的绝大多数大学中,艺术和神学是研究的主要分支。教师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学生的动机则是追求知识及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
中世纪欧洲大学起初为专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是文科的基础。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其中法学、医学、神学三个学院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学院,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学院学习。在13世纪前,大学课程在不同的大学或在同一所大学的不同时期都有很大的不同。到13世纪时,大学课程逐渐由大学规程或教皇敕令固定下来。从此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大学间高度的统一性,文科包括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法学分为民法与教会法两科,民法以《民法类编》为法定教本,教会法以《教会法汇编》为正式课本;医科包括希腊人及阿拉伯人的医学著述;神学包括《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神学著作。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学方法一般有演讲、背诵、辩论、考试等四种,而其中最常用的是演讲和辩论。
四、西方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迪
自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而相对于欧美悠久的大学历史和大学传统,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至今也不过百余年时间。中国大学从盲目排外、西学中源、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到辩证的综合、融会创新,中国大学人走过了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艰
辛之路,中国的教育也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艰难起步、发展壮大,在模仿、借鉴中不断走向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对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研究,许多文献中已有不少报道,但是我认为研究早期西方大学的特征,特别是西方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重建大学精神,迅速提升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准,实现我国大学国际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对各种知识特别是医学、法律知识的强烈需求。当时人们急需接受准备信函、设计法律条文和起草公告及其他政府文件等方面的训练。当时的学校教育已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大学的兴起就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使教育制度能得以逐步完善。正是由于中世纪大学课程的实用性质,才使得大学课堂常常座无虚席。大学是中世纪为数不多的能使人向上流动的机构之一,而且人们认为中世纪的实用性课程可以为成功的事业铺平道路。
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许多大学却没有能够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因此,造成了这一类型的大学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而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就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具体
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改革。淘汰或合并已不适应社会实际发展形势的旧专业,增添新专业。教学方法可适当借鉴西方大学时惯用的辩论、演讲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国际性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中世纪大学曾经一度依附于教会,但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很快就巧妙地利用教会和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自己拥有了相对于政府和宗教的独立管理权。而这种独立权又为大学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提供了可能。这种传统被后世欧洲的大学所继承。正是有了这些特权,大学才能兴起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实质上,这些特权的最大好处就是保证了真正做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中世纪大学特别重视大学的世界性质和国际性质。这是很自然的,其原因在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语言方面有拉丁语作为基础,在宗教方面有基督教作为基础。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思想和人类对自然知识的探索心理,也为大学的“世界精神”奠定了基础。国际性这一特
征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甚至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当今世界一流的大学无一不是国际性的机构。今天看来,西方大学的“世界精神”也为中国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特有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借鉴。
有一句名言: 大学集中反映了它的国家,它的社会,它的民族的凝聚力、忍耐力、思想的容量、文化的追求、智慧的水准和精神的高度。大学的灵性,就是它的国家、它的社会、它的民族灵性最好的、最集中的表达。这句名言集中概括了大学的意义之所在。今天,在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新形势下,在围绕着如何建设有中国特大学的改革方案中,中国的大学人掀起了一场场热烈的讨论,其中核心的问题还是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努力创建一个既有民族特,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的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庆豪沈红,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阻力因素,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
[2] 裴云,近代大学难以起源于中国之原因分析,汕头大学学报( 青岛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3] 潘后杰,李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3年。
[4] 汪洋,大学的理念和精神,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
[5] 刘道玉,从大学的起源看西方教育的精髓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