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专业有关状况与人才需求分析(威海职业学院
1、历史沿革与成就
专业背景:
威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在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教育学院和威海市工业学校、威海技术学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有着48年的发展史,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其前身系原机械制造专业,亦有48年的历史,多年来形成了较完善的办学条件。2000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威海职业学院正式成立。为了满足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机电工程系,并优化重新设置了专科层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专业历史沿革:
本专业于1958年由原威海技工学校设置,至今已48年,原威海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置该专业,即该专业专科层次设置时间亦有20年,200010月整合成立威海职业学院以来,在原有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积极展开社会调研,征求了威海量具厂、威海万力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威海气动元件等十余家企业工程人员的意见,经过整合,优化重设了本专业,改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于2003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
2005年,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首批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被山东省经贸委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学院列为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之一,首期投入500多万建设了普通车床、普通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钳工、CAXA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极大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200612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投入2540多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验实训条件及内涵建设,其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及内涵建设,以建设主动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内涵,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的领航舰。目前办学软硬条件和综合实力已居省内前列,各种办学的指标已达到或部分超过教育部要求的优秀标准,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成就:
    该专业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1门(目前机械设计正申请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申请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4门;教师19人,7人具有高级职称,4人攻读博士学位;近5年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5项;在校生目前378人,连续两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8%以上,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此外,该专业现有26人进入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大学等继续接受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本科教育,7名学生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研修。
2、目前专业优势与办学特
一专多能,设计、工艺、管理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教学计划采用了“大平台、小模块”的方式,对于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与相近专业采用一个大平台;而专业课则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使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掌握机械制造领域实践技能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受到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借鉴世界一流课程设置,结合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把企业需求结合到课堂中,把机械设计与制造体系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与企业实践的团队训练组合在一起。一方面,课程设置紧跟技术发展,切合机械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应用环境中设计、工艺、操作的的经历。毕业生具备对机械机构进行分析、设计和工艺解决方案的能力及较强的沟通技巧,这些特点已成为他们显而易见的标志。借鉴先进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的一流学院同步更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为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打造国内金牌高职到了一条捷径。
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
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为了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认证的工作做得更好,积极与有关部门及企业展开合作,先后成为全国制图员考试的考试站、全国数控工艺员考试站、pro/e考试中心、车床、铣床中级工考试站、数控车数控铣考试站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就业渠道多样化
多方寻求就业之路,学生就业机会有各企业测绘设计、工艺设计、质量检测、普通及数控机械操作工、出国留学深造、出国劳务等,根据特长,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在不同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3、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
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岗位,能力点,体现以岗位能力导向组织教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集理论和技能于一身,具备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设计、机械设备的使用、安装、调试改造技术控操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可从事机床操作、机械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装备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车间现场工艺实施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规格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思想品质、社会公德的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联系众、严谨务实的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为制造事业献身的精神。
(二)知能规格
本专业学生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与操作通用机械设备的能力,胜任操作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等设备,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学生具体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 具有持续发展所需的的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基本外语应用能力;
2. 掌握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有一般的了解;
3. 掌握机械测绘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4.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一般方法及理论;
5.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能力;
6. 熟练掌握一般普通车床、铣床、数控车床、铣床操作技能;
7. 掌握一般设备维护调试技能。
学生毕业应获得的证书:
1. 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2.普通话证书;3.职业技能证书;4.外语等级证书。
4、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人才需求情况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并举,多类型、多形式、多规格地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要求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熟练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在现代制造业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需求与背景:
按照国家“十一五”战略发展任务的设想,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在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就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山东,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大陆沿海距日韩国最近的城市,是山东省制造业基地重要发展地区,急需大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前景分析:
2005年《威海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分析》显示未来5年,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中,机械电子人才为8833人,占专业人才需求总量的45.3%。各类技能人才中钳工、车工、数控人才最受欢迎,各占技能人才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铣工、电工、刨工需求依然旺盛。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最多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未来5年该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接近1万人,占到技能人才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特别是随着众多机械制造企业兴起与扩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成为众企业的迫切需要。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施
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整体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通用机械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
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内容,培养能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点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的领航舰。
改革思路:
以胜任职业岗位 ()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构建新型岗位导向的专业建设目标。
1)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实景法等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实施教学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适应本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3)构建“面向岗位,技能操作培养 ”的课程模式,体现以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集理论和技能于一身,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借助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手段,组建了虚实整合、产学研做互动参与的课程实践训练环境体系。
2、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效果与进一步修改
调整的打算及理由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效果现状:
本着“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重点改革,紧跟地区经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
2003年以来,本专业一直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与威海地区企事业合作,共拟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事业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2005年本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以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习比例,充分利用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15个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等优越条件,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践课时80%以上。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一是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Auto CAD》等课程按理论、实训单周交替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二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开发和自制数控机床等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工艺编制、原料采购、设备安装、调试与销售等环节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三是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调整到企业进行实境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提高了目标达成率。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就业对口率在8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在95%以上,毕业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类应用领域的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与操作通用机械设备的能力,胜任操作普通机床、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具备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获得数控加工工艺员证书、中()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机加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进一步修改调整的打算及理由:
随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威海投资领域和行业的不断扩大,各用人单位对机械制造人才的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新工艺分析与编制知识,跟随机械制造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需求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学习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半岛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威海地区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现状: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人(占5%),副高职称4人(占21%);硕士学位教师7(36.8%,含在读博士1人),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73.6%),具有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教师8人(占42.1%),具有多年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26.3%),全国数控大赛国家级裁判1人(占5%);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6人(占31.5%);聘请兼职教师10人,专兼职教师比1.9:1
目标、思路与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把引进来 走出去、送出去相结合,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到2008年使本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0%、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比例达到100%、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1
1)在教师引进上,坚持以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和高学历人才双管齐下,以推动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上,以走出去和送出去为原则,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入企业,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年选派4-5名骨干教师外出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专项经费投入情况与计划(包括过去4年内和未来3年内拟专项投入经费的年份、建设项目和经费数额)
过去4年:
2003年:7 教师引进、培养12万; 9 教学设施改善20
2004年:7 教师引进、培养28万;9月机械设计、机械制图实训室建设13万。
2005年:5 数控车、铣设备、液压与气动实训实、检测实训室等优化建设 1100万;7月引进、培养教师8万;9月引进正版CAXA制造工程师120
2006年:7 教师引进、培养 12
未来3年:
2007年: 5 引进Pro/E证书40万;6 聘请专家、教师引进、培养 81万;7 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内涵建设320万;8 金属切削实训基地、先进设备 813万;10 改善教学环境  4
2008年:4 青岛专科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 251万;7月聘请专家、教师引进、培养 67万;9 完备实践教学设施 1715万。
2009年:3 教材建设 17万; 6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6

5、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现状:
1.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协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构建了课程体系。
2. 2003级学生开始,与威海量具厂等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80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从2005级学生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性实训的比例。
3. 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的,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抓好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确保了实训实习质量。
目标:
优化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 将生产性实训比例由50%提高到80%以上;2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质量,进一步改进“2+1”人才培养模式。
思路与措施:
    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一是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Auto CAD》等课程按理论、实训单周交替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二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开发和自制数控机床等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工艺编制、原料采购、设备安装、调试与销售等环节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三是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调整到企业进行实境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提高目标达成率。
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习比例。充分利用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15个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等优越条件,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践课时80%以上。利用共享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引进等方式,使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与项目研发及生产加工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在与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天润曲轴有限公司、威海量具厂等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
6、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图书资料等)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1)教材建设
现状:
本专业重视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选用国家教育部门重点推荐优秀教材,部分采用自编的优秀教材(机械制图等)。部分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全部教材都是由我系主编的教材,其中有些教材正在重新编写。已完成的教材有《机械制图教程》、《机械制图习题册》、《工程力学》、《AutoCAD教程》等多部。其次,为了配合专业教育,自编许多参考书和实训手册,如《机械设计基础》、《机加工实训》、等。另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机械制图教程》、《AutoCAD》、《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已形成初稿,《机械制图教程》正联系出版。
目标:
在未来三年内,申请并完成在学校立项的3部教材,同时编写出版实训教材1部,实训手册3-5部。
思路和措施
1 )完成已经立项的3部专业教材。
2 )编写专业实验教材1部。
3 )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等实训指导书3-5部。
上述教材及实训指导书大部分与立项,有专项资金18万元。
2)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现状:
本专业目前设有机械设计实训室1个、CAXA实训室2个、AutoCAD实训室3个、多媒体教室3个、Pro/E实训室2个、液压与气动实训室1个,测量实训室1个、PLC实训室2个、普通加工实训实2个(设备100台),数控加工实训室3个(设备50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1处(天诺数控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8处,仪器设备价值约1300多万元。
目标:
为了建设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学校和学院计划对本专业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购买实训设备。本专业将采用集中优势,优势组合,在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拥有一流指导教师,一流管理水平,社会贡献度大的金属切削加工实训基地和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
主要思路与措施: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加大实训室对外开放力度,实行全天候开放。
3)增设部分提高型和创新型实训项目。
4)改革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办法,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为确保实训条件建设顺利进行,《机械制造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已立项,学院拨出专项资金2500多万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7、教学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现状:
教学管理关系到各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培养质量。机电工程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规律研讨、改革了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由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自律”与“督导”并行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
1)制定了严格上课制度。课前考勤与院督导室、系督导小组随机抽查并行,促使教师备课充分认真,讲授深入浅出,每学期开学前,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
2)建立院、系领导听课制度。院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系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给出量化成绩,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予分析,对不足之处给指导,帮助教师上好课。
3)严格考试、考核制度。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措施,是督促学生学习一种手段,更是培养良好学风、校风的有力措施。实施了实践教学由企业评定打分,小组实训项目由自评、互评、教师评定3部分组成,突出过程性考核在评价中的比重(70%),弱化期末结果性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自律性与积极性。
4)严把实践教学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升学生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宏观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综合专业实践课程、生产实习由专业教师主持,根据实习内容安排若干名教师进行具体指导。
5加强课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标:
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开创崭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教师业务档案,加速课程档案建设,实行激励机制,使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先进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体制,成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和管理示范。
思路与措施: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这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体制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行教学环节规范化;慎重选聘任课教师,保证主讲队伍水平;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进一步改进考试、考核办法。
8、项目建设的进程与时间安排
2007年度:根据威海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素质的要求,进一步修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师资力量。
2008年度: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师资力量。
2009年度:整合各课程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总结项目标志性成果,扩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兄弟院校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