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淬炼与伤情自白——对《长恨歌》主题的再思考
作者:常思礼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
摘 要:本文旨在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旨作进一步探究。面对爱情说与讽喻说二说轩轾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辨析《长恨歌》“风情”特点,对诗歌进行分节梳理,以寻诗歌中隐藏的李、杨感情升华的线索,并结合白居易自身的“湘灵情结”,对诗歌主题进行更为准确的概括。
关键词:“风情” 感情升华 湘灵情结
会昌六年(846),皇帝李忱写下一首追悼之诗,遥奠于洛阳去世的老臣白居易。李忱在诗中写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a皇帝为臣下写悼诗已属恩宠,而从诗中流露出的追慕与悼挽之情又是如此的恳切、真挚。这首诗充分表现出白居易对时代巨大的影响力,也正如诗中所说,《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闾巷皆知、妇孺能详的重要代表作。
《长恨歌》所叙述的是前朝开元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与贵妃杨氏的爱情始末。《长恨歌》作于元和元
年(806),此时去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半个世纪。同《长恨歌》一起诞生的,还有陈鸿同题材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在小说中,陈鸿简要地交代了白居易作诗的源起:“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b
仙游寺是颇具浪漫彩的佛刹。相传,这里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与郎君萧史修习仙术、最终飞升所在。极有可能是仙游寺中氤氲着的若隐若现的浪漫气息感染了白居易等三人,令他们追思与之相似的情爱逸事,并最终约定为李、杨“希代之事”作歌、作传。
长恨歌 白居易 诗歌的创作动机似乎并不复杂,只不过是诗人的一次游兴感怀。但后人对于《长恨歌》主题的理解却颇有分歧。目前,学界就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爱情说、讽喻说与双重说:“ 诸说之中,影响最大的还是‘讽喻规正’说和‘歌颂爱情’说……介于二说之间,又有影响较大而近来不甚流行的双重主题说。”c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