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主题鲜明,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赞美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始终不渝的爱情。在艺术特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情节结构巧妙,层层展开,抒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遇、相见、相思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诗人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复铺陈、渲染,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诗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而对另—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更肯定了他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主题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奠定了《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愧为“古今长歌第一”。
[关键词] 《长恨歌》 主题 艺术特点
唐玄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它不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的艺术传统,保留了中国诗歌中的抒情诗的抒情特点,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写出来,融抒情、叙事、写景于—炉,成为独具特的抒情叙事诗,自立诗歌园地之林,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千古绝作”(清.赵翼)的评价,是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对《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前人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就《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 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一)就诗歌内容而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入宫专宠。贵妃入宫后持宠而娇,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写出了“长恨”的内因。马嵬赐死。写他们的生死离别,杨贵妃的死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诗人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方士招魂。重在表现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终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上让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帝王妃子间
的感情纠葛,而更多的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二)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论。《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象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惟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
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喻,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喻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无偿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喻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死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三)就作者的个人经历而论。《长恨歇》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
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法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渲泄。但即使在礼法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规律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巳面临道德的压力。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恋爱经历。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的关系属于两情相悦的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的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的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活的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而这个悲剧的焦点是誓言与结局、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其价值则在于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
二、艺术奇葩——关于《长恨歌》的艺术特
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动人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一)精巧严谨的构思
《长恨歌》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首尾照应、结构谨严、层次清晰、波澜起伏、沉郁顿挫几乎无懈可击。诗中精选情节和细节,描述详略得当。对必不少的背景和情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交代清楚。“渔阳鼙鼓动地来”,“天旋地转回龙驭”两句写安史之乱,一笔带过,真是惜墨如金,但其千钧笔力却不使读者感到单薄。对关系到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重要内容,如李、杨的相思之情,则铺写详密,用墨如泼,但又不使读者感到冗杂,许多细节的艺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
诗歌首句以“汉皇重思倾国”领起全篇,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诗人用俭省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求。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的杨贵妃,画龙点晴的描写了李杨初见时的情形。此后,又反复铺叙,渲染李杨的欢爱和杨妃的专宠,先写“春寒赐浴”欢爱之始;继写“春宵苦短”欢爱之深。再写承欢侍宴,宠幸之专;又写杨家势焰——宠幸之重。不料乐极生悲,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突兀而起。惊破迷梦,突出了人生不测,乐极生悲的气氛。
>长恨歌 白居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