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法 搞好汉语拼音教学
庙头中心小学    胡东明
[内容提要]:汉语拼音教学,既是小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宏观理论层面来看,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内涵与编写意图,认识到学生认知的两次转化,即由已有的口语经验向书面语音知识转化,再由书面语音知识向语言行为转化——这正是教材编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应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努力在儿童已有口语经验与书面语音知识及语言行为之间搭起桥梁,使汉语拼音教学走到正轨上来;从微观技术层来看,我们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肢体、头脑都活动起来,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指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联系,切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
[关键词]: 创新 教法 汉语拼音 教学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一年级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教学任务之一。说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汉语言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且实践证明,如果在一年级时未能将汉语拼音学好,以后将很难补上;说它令人“头疼”,是因为汉语拼音
的知识比较抽象,缺乏与生活的直接联系,特别是其中音近、形近的字母,以及声、韵母,更是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笔者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汉语拼音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笔者将以苏教版汉语拼音教材为例,从宏观理论与微观技术两个层面出发,谈一谈如何创新教法,搞好汉语拼音教学。
一、从宏观理论层面来看,应深入理解“两境”,把握教学思路。
苏教版汉语拼音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拼音课文每篇编绘了一幅“情境图”,并编写一首“语境歌”——笔者将之称为“两境”。我们应在正确理解“两境”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摒弃传统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才能搞好拼音教学。
(一)深入理解“两境”
1.对“两境”的正解。
从心理机制来看,儿童掌握汉语拼音必须经历两次转化过程:一是从日常的口语发音,到
认读由字母符号标示的语音——这是从口语经验向书面语音知识的转化;二是运用对字母符号标示的音节拼读、直呼的技能来进行识字、阅读——这是由书面语音知识向语言行为的回归与升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汉语拼音不是一个脱离儿童生活实践的、完全陌生、抽象的活动过程,而是一个从儿童日常口语交际的实践中来,又回到儿童言语实践中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口语实践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在头脑中寻新事物与已有经验的结合点,这种结合点越多,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就越深入,记忆就越持久。尤其是儿童,只有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结合,新知识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两境”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顺利地搭建起互通的桥梁,实现已有经验向新知识的转化,并实现新知识对已有经验的改造与补充完善。而传统的拼音教学正是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2.对“两境”的误解。
⑴只看到“两境”与拼音字母之间的表层联系,把“两境”的作用单一化、低级化,却忽视了它的深层意义与根本价值,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境”的桥梁作用。如认为“两境”的作用,只不过是让字母更加顺利地出现而已,于是,当教师从“两境”中引出字母之后,便丢开“两境”
而大讲字母的音、形,这样就割断了学生已有口语经验与字母学习之间的联系,儿童的口语经验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便难以理解、接受。
⑵不恰当地夸大或扭曲“两境”的作用,忽视了它们所担负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与拼音字母的特殊使命,模糊、淡化了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如过分地强调“情境图”,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图画的内容上而忘记了拼音教学,甚至用“情境图”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把拼音教学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有的教师还把“语境歌”当作主要课文内容,花大力气来指导学生挖掘它的“课文大意”、“中心思想”,挖掘“语境歌”包含的“思想感情”,未能将“拼音教学”这个重点凸显在课堂上。这些都是对“两境”的误解、误用。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苏教版汉语拼音教材,就是要通过“两境”搭建起已有口语经验与拼音教学之间的桥梁。正确的教学思路应该是:
1.通过看“情境图”进行师生对话,尽快“引出”有关口语词和口语音节(如“山坡”的“坡” )。
2.把口语音节作为学生观察与学习的对象,让学生们反复地“听”,听老师的示范发音;认
真地“看”,看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和模拟口形的手势;细心地“辨”,通过发音比较(如口语“坡”与单韵母“o”比较)来分辨复合音(po)与单纯音(o)的不同,进而感受到音节中包含的音素(如学生能感觉到“o”是一个音,是单韵母,而“po”是“两个音”,后面的一个可以延长,很响亮的音,明显是“o”,前边还有一个嘴唇碰了却听不清楚的音,就是要学的字母“p” )。
3.联系具体语音来体会发音方法。如教学字母“p”,可先让学生发准“山坡”的“坡”(po),然后启发学生尽量去掉后边延长了的那个音(也就是o),缩短“坡”后边的拖音直至基本听不见,这时,“p”的读音就发出来了。这样学生可以亲身从熟悉的口语经验中体会到字母符号所标示的语音的存在以及发音的方法,而且很顺畅地弄明白了字母“p”与口语“坡”(即音节po)的区别与联系。
4.必须让学生学到的字母(或音节)回归到学生的语境中去,发挥“语境歌”的作用。学习声母及常用音节后,让学生诵读“语境歌”进一步建立字母或音节符号与具体语境下的语音的联系。一方面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感悟、巩固字母或音节的拼读、直呼方法;另一方面运用学会的拼读、直呼方法来规范自己的口语发音——“语境歌”就应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
二、从微观技术层面来看,应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动起来。
一切理论都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来,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换言之,我们所有的教学构思,最后都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实现教学目标,搞好拼音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研究证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认识倾向时,人们的思维最为活跃,理解与识记等能力也最强,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尽力调动学生的肢体思维,把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符号变得具体、直观、形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教师应创造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充满趣味,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汉语拼音。
1.在教韵母四声符号时,可采用“演示法”和儿歌相结合的方法,师生共同做手势表演各种声调并配相应儿歌。如: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
下山坡。”
2.用“形象法”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母的形。如教学第3课b、p、m、f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彩图并创编顺口溜来记忆。如:帆板冲浪b b b,小猴推车p p p,三个蘑菇m m m,像个拐杖f f f。
3.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识记字母。如:像鸽子头形的是什么字母?(ɡ)像破蛋壳的是什么字母?(K)像荷花开放是什么字母?(h)
4.用创设情境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教学j q x与ü相拼省掉上面两点的规则,可运用被广大教师们广泛采用的情境表演: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了好朋友j、q、x,真是高兴极了,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转念一想:不行,戴着眼睛和别人握手不太礼貌。于是,小熊连忙摘下眼睛和他们一一握手。这样学生会感到有趣,容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