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北海银行 文、图/李银 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北海银行”的稳固经济“后方”。这一“后方”为军队输送了大量给养,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经费,稳定和活跃了根据地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山东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为山东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胶东“北海币”应时而生 1938年3月12日,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以下简称“三支队”)和掖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组建。为了保障军政供给、稳定市场流通秩序、扭转混乱的金融局面、抵制日伪货币,三支队财政经济委员会拟定4月份筹建自己的银行,银行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招股集资,公司设有董事会。因掖县地处胶东西北部,北临渤海,故拟成立的银行取名为“北海银行”。 8月初“北海银行”首次发行了带有“掖县”地名而没有年份的北海银行纸币(俗称“北海币”)。这套北海币系道林纸石印机印刷,面额分一角、二角、五角及一元4种,由掖城西同裕堂印刷局承印。其中一角、二角券的主图是掖城火神阁,五角券的主图是掖城鼓楼,一元券的主图是掖县抗日民主政府门景。其时北海银行还未正式成立。 8月下旬,中共胶东特委和第三军总部机关进驻掖县,接管了原三支队在建的北海银行,并将其扩建为北海专区的北海银
行,银行的体制变更为公私合营,由第三军和蓬莱、掖县、黄县三县民众集资合办。原定资本金25万元(法币),公股占30%、私股占70%,初期因为战事不断,军费匮乏,公股没有认购,实收资本金10.1万元(法币),后私股陆续收回,变为完全公营。 9月18日,第三军与三支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为便于北海币在“北海公署”所辖的三县范围内流通,9月成立的北海银行用原票版稍作修改,印制了不带掖县地名的4种北海币。这次印制的北海币与前期发行的4种北海币版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是增添了年份,去掉了“掖县”地名,票面的颜及号码加盖上也略有改变。10月,为了补充军队给养,拟成立的北海银行在蓬莱、掖县、黄县三县发行了前述4种新版北海币,发行量9.5万元。12月1日,北海银行正式成立,行址设在掖县城大十字路口以南路西一所四合院内。通告北海币为蓬莱、掖县,黄县三县通用货币。 北海总行战火中成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形成燎原之势。为顺利开展山东的抗日战争,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下简称“山纵”),以统一指挥山东各地起义武装(不合冀鲁边及鲁西北地区)。193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以下简称“一纵”),统一指挥山东与冀鲁边及苏北地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新四军游击支队等武装。8月1日,一纵在山东沂蒙地区正式成立;10月
13日,一纵机关和山纵合并,组成统一的指挥机关(山纵仍然保留)。随着山纵、一纵的相继成立,山东庞大而又分散的抗日武装有了统一的指挥机关,这支武装力量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力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决这支庞大抗日武装的给养及政府经费,成了山东党政军领导的首要问题。1940年初,一纵根据山东分局指示开始筹建银行及印发纸币,具体事宜由一纵供给部(一纵供给部系由山纵供给部合并而来)审计处负责。鉴于胶东区北海银行办得比较成功,纸币发行深得人心,为便于开展银行工作,一纵供给部决定将拟成立的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由《山东分局关于统战、政权、战略、财经工作的指示》(1940年2月29日)“今后决定:扩大分局财委会,以一纵供给部兼财政部为最高设计及执行机关”知,一纵供给部实际上具有山东分局财委会的职能。1940年5月,第一纵队撤销,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名义随即恢复使用并指挥其所属部队。 同年6月,清河区在寿光也成立了北海银行。8月,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工会”)在鲁中区沂南青驮寺成立,印发北海币事宜转归战工会财政处。以此为基础,北海银行总行(以下简称“总行”)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归战工会财政处领导,两机关合署办公,下设三个科:发行科、会计科和营业科。直到1941年春天,总行才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印钞长。总行成立初,各项规章制度并未健全,其主要任务是印发钞票,为一纵机关及直属部队提供给
养,为省机关提供经费。1942年7月,总行开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1943年,各项规章制度趋于健全,银行业务开始步入正轨。 民国二十九年二角券,正面蓝黑,票幅97毫米x60毫米,轮船火车图案。票面主图基本上是采用交通银行民国十六年二角券的图案。面额下方有“零角不兑每拾角兑大洋一圆”及“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字样。背面深紫,楼阁图案。纸质及印刷水平较差。 民国二十九年一角券,票幅98毫米x55毫米,棕灰,主图是农夫锄地,左边加盖“鲁南”。 民国二十九年二角券,墨绿,票幅99毫米x57毫米,主图是农夫锄地,左边加盖”鲁南”。 民国二十九年五角券,橘,票幅126毫米x54毫米,主图是牛耕地,左右两边加盖“鲁南”,面额下方是“公私款项一律通用”。行名、号码、图章及“鲁南”两字均是蓝,系印好图案后加盖的。“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在票背面下方。 民国二十九年五元券,正面暗红,票幅146毫米x76毫米,左边是庄园图景,右边印有“山东”两字,面额下方是“凭票即付国币五元”,背面棕。 民国三十年五角券,正面蓝黑,票幅126毫米x55毫米,右边是工厂图案,两边印有“山东”字样,面额下方是“公私款项一律通用”,背面浅棕。 民国三十年一元券,正面蓝黑,票幅143毫米x73毫米,左边是火车图案,右边”山东”,背面深棕。 民国三十年五元券,正面蓝黑,票幅143毫米x73毫米,底纹为淡黄篆字“伍”(此系总行印钞厂首次在钞票上使用加印底纹技术),右
边是天坛图案,左边“山东”,背面深绿。 “北海”非彼“北海” 有“北海银行总行系由胶东的北海银行发展而来”的说法实则错误。 战工会以战工会财政处下属的货币发行机构为基础成立了北海银行总行。之所以采用“北海银行”这个名称,是因为此前肢东区已经开办了北海银行,在众中有一定的认知度。总行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仅是借用了“北海银行”这个名字。总行不是在胶东区的北海银行或是清河区的北海银行基础上成立的。总行成立前胶东区的北海银行和后来的北海银行总行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它不是总行的前身。总行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印钞设施亦与此前的胶东区北海银行无任何关系。两银行仅仅是取名相同,实质根本不同。 总行成立后的次年夏天,也就是1941年7月,战工会在莒南板泉崖召开了全省财经大会。大会确定了全省统一建立北海银行,战工会的北海银行设为总行,胶东及各大战区的北海银行设为分行。因此,胶东的北海银行改为北海银行胶东分行,清河区的北海银行改为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同时,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在乐陵成立,滨海区也成立了北海银行办事处。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初期总行与胶东分行、清河分行及其他分行彼此独立,票子分区发行。总行账目不反映各分行情况。 上述财经大会之后,总行从财政处分离出来,归战工会直接领导,下设发行科、会计科、营业科及印钞厂。行址起初设在沂南的艾于湖,印钞厂则设在离艾于湖较近的大劳峪。1941年冬季,日寇大扫
荡,印钞厂随总行辗转辛庄、万粮庄等地。1942年9月,北海银行滨海办事处升为分行,是年秋季,北海银行鲁南办事处成立,不久升格为支行。1943年春天,总行及印钞厂迁往滨海区,北海银行鲁中分行成立;夏季,北海银行清河分行与冀鲁边分行合并为北海银行渤海分行。 这期间由于形势恶化,各根据地之间经贸来往不畅,造成北海币比值不一,地区间相差二三倍,不法商人藉此牟利。有鉴于此,北海银行各大区开始实行北海币分区发行、分区流通。1944年7月,北海银行鲁南支行升格为分行。至此总行下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五大分行。1944年冬季,随着战事顺利推进,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北海银行的货币发行及各项信贷业务开始激增,各印钞厂得以发展壮大,银行步入高速发展期,滨海、鲁中、鲁南三区开始实现统一发行和统一流通。1945年秋日军投降前,总行和总行印钞厂又由滨海迁回鲁中,总行进驻沂南县西柳沟。抗战争胜利后,总行移驻临沂县城,主要工作也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发行科和印钞厂设在临沂城北曲沂、大朱夏。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根据地,总行撤出临沂城,按城乡兼顾和逐渐转向农村为主的要求,重新调整机构。翌年2月15日,总行向沂南、沂水一带转移。 1947年4月1日,撤到山东境内的华中银行和北海银行总行合并,8月16日,陈穆接替艾楚南任北海银行总行行长。1948年初,总行迁至五莲县,开始了发行局及会计、营业、人事、出纳、秘书、调
研等科室,充实了机构,普设县办事处。主要任务是支持生产救灾,保证战时供给,代理各级金库。4月,总行移驻益都,7月,总行在益都召开分支行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明确政策原则、制定业务章程,同时决定北海银行滨海、鲁中、鲁南分行合并为鲁中南分行。 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三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因开展业务的需要,北海银行继续挂牌营业。此时正值淮海战役,人民币虽然已经发行,但尚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为了货币稳定,经中共华东中央局请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同意,继续印发北海币1820亿余元,在济南、烟台、潍坊等11个城市发行定额(10万元)本票49亿元。1949年1月底,北海银行开始以人民币1元比北海币100元的固定比价分批回收北海币;1月31日通知收回200元以下券;2月初停止发行北海币;5月21日通知收回500元券;7月2日通知收回1000元和2000元券;9月20日通知收回定额本票;11月6日对外公开宣布收兑,年底大部分收回,少数延至1950年。1949年4月份北海银行进驻济南,当年11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北海银行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民国三十一年二角券,正面蓝黑,票幅116毫米x57毫米,左边是城门图案,两边印有”山东”字样,背面浅棕。 民国三十一年一元券,正面枣红,票幅145毫米x70毫米,中间是火车图案,两边印有”山东”字样,背面橘。 细数北海银行早期北海币 北海银行总
行成立初期发行的北海币可分为两大类:总行成立前一纵供给部发行的北海币,以及总行成立后发行的北海币。 一纵供给部发行的北海币又可以分为供给部自己印制的北海币和济南大中印刷局代印的北海币两种。其中一纵供给部自己印制的北海币,由于印钞条件极其简陋,虽不精美,但发行量极少,据笔者所知,面世的仅两枚半。而济南大中印刷局则前后分数批印制了北海币一角、二角及五角三个券种。大中印刷局代印的北海币正面均加盖有“鲁南”字样。至总行成立前,一纵供给部仅发行过上述4种北海币,且均为辅币券,发行总额约为15万元(参见1940年11月朱瑞所作的《山东工作报告》)。当时没有固定的印钞厂,没有正式的银行机构,所有的北海币都是通过部队机关作为财政开支发出的。这一时期,山东根据地流通的主币是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北海币仅是作为法币的辅币券参与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日报》(1940年5月13日)及《山东省财委会关于发行北海银行辅币的通知》(1940年11月步入正轨22日)均称发行的北海银行辅币有一角、二角、五角三种,计有民国二十七年及二十九年者。个别老同志在回忆录中也谈到供给部曾经发行过民国二十七年辅币券,说是印票子时,有意把发行时间提前的。虽说银行发行货币时,货币上载明的时间与实际印发时间有差异是常有的事,但供给部是否发行过民国二十七年辅币券值得商榷。理由有二:供给部及济南大中印刷局印制北海币的时间都不长。在较短的时
间内、在那艰难的环境下,同时印制两种年号的北海币不合情理,也无必要;其次,时至今日也没有发现相关的实物资料。笔者认为,前述报道所以称有民国二十七年者,最大的可能是把胶东发行的民国二十七年一角、二角及五角北海币统计在内了。 北海银行总行正式成立后,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印钞厂。1941年冬季日寇大扫荡,印钞厂转移到沂南辛庄,次年初迁往万粮庄。在印钞厂的转移过程中,不论印钞厂迁到哪里,总是设在依山傍河的地方。此举的目的在于一旦遇到敌人突袭,可以迅速将设备埋入河边的沙滩里,而不留下任何痕迹,人员则躲进山里。那个时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印钞材料主要是通过地下组织到济南、石臼以及潍县购买。 民国三十一年二元券,绿,票幅132毫米x61毫米,右边是耕地图案,左边印有”山东”两字。 民国三十二年二角五券,正面枣红,票幅85毫米x50毫米,右边是农夫挑担图案,左边印有“山东”两宇,背面棕。 大约在1940年冬或是1941年初春,印制了民国二十九年五元券,此券系总行成立后自己设计并印制的第一种北海币。1941年春节过后,总行建立了自己的印钞厂印钞工作随之恢复,开始印制民国三十年一元券,之后又陆续印制了民国三十年五元券以及五角券。1941年日寇冬季大扫荡前,总行的印钞厂设在沂南大劳峪,上述三种民国三十年的北海币就是在这个地方印制的。 1942年春季;印钞厂随总行迁往沂南万粮庄,印制北海币的工作随即恢复。
此后印钞厂一直驻扎在沂南万粮庄,直至次年的春天迁往滨海区。下列北海币是在沂南万粮庄印制的:民国三十一年五分券、民国三十一年二角券、民国三十一年一元券、民国三十一年二元券、民国三十一年十元券。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财委会对各财委会工作指示》(1942年4月5日)“决定1942年发行新钞总数一千万元,胶东五百万元总行五百万元”知,上述券种的计划发行量是500万元。根据实物资料分析,仅民国三十一年十元券的发行量就近1000万元,实际总发行量应远大于1000万元,超过计划量甚多。当然不排除部分民国三十一年券系民国三十二年初所印发。虽说“《工作指示》”要求发行数额一元以下辅币占三分之一,一元以上主币占三分之二,十元票尽量少印。但是,实际上十元票发行量并不少。 1943年,总行及其印钞厂迁往滨海区。据一些老同志回忆,下述两个券种北海币也系总行印钞厂迁往滨海区前在沂南万粮庄印制的:民国三十二年二角五券以及民国三十二年十元券。鲁中分行成立后,上述二券种由鲁中分行继续印发。 综上所述,总行成立初期在鲁中区共发行了15种北海币。其中4种是总行成立前一纵供给部发行的,11种系总行成立后发行的。所有北海币都是用小石印机印刷的。那个时期环境艰苦,印钞规模小,发行的北海币数量都很少,尤其是供给部自己印制的二角券及民国29年五元券发行量最少,目前存世量极少;其次是民国29年一角券(加盖“鲁南”)、五角券(加盖“鲁南”);
再其次是民国三十二年二角五券、民国三十一年五分券、民国二十九年二角券(加盖“鲁南”)、民国三十年一元券及五元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