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中国医药业在近几年来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药价放开、处方药、连锁经营、医疗保险制度、新的《药品管理法》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脚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医药卫生改革的重点,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更是切实缓解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关键。2010 年一季度,《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陆续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由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一个目标、三个领域、九项任务” 的总体设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政策框架,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将对医药行业产生多方面影响。 
2、经济环境
21 世纪的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
步入正轨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仍将长期保持。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典型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宏观环境下, 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拉动了医药行业内生性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国内医疗需求未充分释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由支付能力提升带来的需求扩容也将继续 推动医药行业保持确定性增长。 
3、社会文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我国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我国的社会结构是随着历史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风格随着社会结构改变而不断改变,社会结构影响消费基础,社会风格影响消费习惯。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格的变化对我国现
医药制造业的影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传统中国人主要消费中药到近代的西药引进,都体现了中国社会消费风格的一种改变。
传统历史上,我国是个典型的封建制农业国家,社会阶级主体就两种: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对立性使得社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再加上整个社会医药文化的影响,当时社会主要以传统的中药材为主。直到近代,西药才作为一种泊来品渐渐出现在中国富人家庭,由于价格昂贵,普通家庭无法消费,需求量很小,也不容易为传统中国居民所接受。
随着社会前进,改革开放以后,外国医药企业大量入驻中国,西药已经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非农劳动力大量增加。医药市场需求量此时极度膨胀,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很多行业也纷纷转向医药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供给量达到一定饱和度,企业效益开始下滑,传统中药此时又发挥出物美价廉的优势,成为市场新宠。总体来看,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格改变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影响不容忽视。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在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 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要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在战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 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科研开发能力弱,资金不足,创制新药的条件差。
 (1)基础结构 
基础结构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 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 生活性基础结 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东道国基础结构的完善程度对跨国公司经营影响很大,完善、发达的基础结构能够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中国的基础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属于滞后型国家。目前中国政府已对基础结构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正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如投巨资兴建一系列的“药谷”,北京已投资 13 亿元、上海张江投资总额 25 亿元、浙江杭州投资 100 亿。
 (2)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上世纪 80 年代只有少数著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投资项目数量少, 且多集中于低水平的制剂如普通片剂和胶囊的生产等,这一时期西方大跨国医药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迅速占领低水平用药的中国医药市场。90 年代以后,中国的技术水平包括总体 技术水平、 引进吸收技术的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产业也逐步高级化,专利药品、生物技术、医疗器械、新型制剂等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