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中西浪漫主义的思与辨
作者:徐萌萌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
    徐萌萌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这一定义出发,对中西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进行了探讨,从发生学、题材学和诗学三个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在表面相似之下隐藏的巨大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浪漫主义;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32-03
      提到浪漫主义,不得不涉及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屈原、李白,西方的雨果、乔治·桑等人,他们都是约定俗成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然而无论是西方的浪漫主义作品还是所谓的中国浪漫主义作品,究其根源,总与“浪漫主义”这一关键词密不可分。“浪漫主义”从何而来?客观地说,“浪漫主义”一词并不是中国
传统诗学中的名词,它同“现实主义”一道,属于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我国20世纪文学中使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自外国引进”[1]。浪漫主义的英文是romanticism,“这个名词起源于中世纪一种叫做‘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2]。由此可见,浪漫主义源于西方,是由西方人加以定义和发展的。无怪乎一些西方学者在提及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同时,总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中国学者定义为“浪漫主义”的作品,在西方学者看来其实不然,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品的发展,是一个陌生且理不清头绪的概念。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思考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在根本定义存在区别的前提下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一、西方浪漫主义发展历史回溯
      浪漫主义文学古已有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时期,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中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因素;而在中世纪文学当中,在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诸多体裁当中,也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彩。而这些只能算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史前期,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在17世纪之后,浪漫主义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在拉伯雷的《巨人传》和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已有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强烈情感的抒发。如果说,中世纪以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轫期,自文艺复兴起则是浪漫主义的发展期,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纲领、文学流派都已形成,文学理论也日趋成熟,浪漫主义文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欧洲各国形成了多个浪漫主义派别和一大批浪漫主义诗人、理论家。在德国,以施莱格尔兄弟为先驱,布伦塔诺和阿尔
尼姆等人组成一个体。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以“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为代表,华兹华斯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写了一篇序言,而这篇序言却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之后的拜伦、雪莱、济慈等人掀起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个高潮。在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中后期,一大批法国作家走上浪漫主义文坛,如维克多·雨果、缪塞、大仲马、诺迪耶等人。应该说浪漫主义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酝酿、发展直至成熟并形成一定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浪漫主义历史嬗变
      中国究竟有没有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从何而来?应该说很少有人对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具体而言就是浪漫主义诗歌加以定义、概括和总结。战国时期庄子提倡自然之美,崇尚天然的文学艺术,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作品《逍遥游》等汪洋恣肆、驰骋想象于万物之境界,主张“忘我”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因此有人认为庄子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理论的开山鼻祖。“文以载道”、“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遵循的正统。但是自屈原起,正统思想占据主流的同时,反叛和突破的潮流也不可遏制。屈原是第一个“发愤以抒情”的诗人,以激情、瑰丽、诡异的文字抒发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在抒情中言志,借言志以抒情。他的诗作《离骚》成了后人认定的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到了以诗著称的唐朝,诗人李白更以其潇洒飘逸的风格,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成就了一个诗仙。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首屈一指的大家主
要是屈原、庄子和李白。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浪漫主义一词源自西方,用浪漫主义来定义一部分中国的传统诗歌,是否恰当、合适?在漫长的五千年文化中,浪漫主义一词从未被人提及,浪漫主义这一桂冠也从未戴到任何诗人或作家的头上,它是后人在引进、学习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及相关理论的同时,到了中西方文化当中的某些共通性,因此才有了经过流传约定俗成的以“浪漫主义”命名的中国古典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品和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划上等号,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差异性。
      三、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品的差异性辨析
      (一)发生学比较
      在西方,不管浪漫主义作品的发展过程如何,从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浪漫主义运动。在德国,1800年前后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相继问世:诺瓦利斯、荷尔德林和蒂克的诗出现了;蒂克1803年发表的《诗歌集》使中世纪的诗歌获得新生。1810~1825年间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之激情减退的现象。再次出现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社会反叛彩的杰出诗作和剧作是由1800年前后出生的新一代作家,如普拉藤、海涅、莱瑙和更晚出生的黑贝尔创作的。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地域,各自独立生活,未能形成一股文学潮流或文学运动。只有客居法国的海涅产生了国际影响,所以,一些文学史将海涅称之为德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而在英国,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被称为“湖畔派”诗人,被视为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发表了大量诗歌,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并为自己的主张摇旗呐喊。华兹华斯是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这一观点处处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著作当中,“他使诗人的情感成为批评指向的中心,因此也标志着英国文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3],他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甚为巨大。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有拜伦、雪莱、济慈以及独自客居异乡命运多舛的诗人贝多斯等人。他们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这些继承者的努力,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才进入最紧锣密鼓和最辉煌的时代。这些青年作家包括坦尼生、勃朗宁、克拉夫、阿诺德等人。在法国,18世纪伊始,法国浪漫主义的多种论述和著作相继问世。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论文学》;1801年夏多布里昂发表《阿达拉》;1802年夏氏发表《基督教的真谛》和《勒内》。许多作家走进浪漫主义作家行列。从1822年到1830年,雨果、维尼、拉马丁等天才诗人发表了大量诗作。1829年,由维尼改编的《奥赛罗》在巴黎上演。翌年,雨果的《艾尔那尼》登上舞台,人们一般把这两个时间视为法国浪漫主义的胜利日,此后因为法国政治的原因,浪漫主义不再发生论战。部分原因是1830年7月革命后建立的奥尔良王朝镇压工人和农民运动所引发的冲击,法国浪漫主义才开始慢慢意识到它的政治使命,并吸取了法国大革命的美学成果和社会成果。因此,1810年或1820年前后以及稍后诞生的几辈人都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浪漫主义行列,并陷入忧郁和失望的精神境界。
      与之相对,中国古代并没有爆发如此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一套浪漫主义理论体系。老庄学说首先并没有提出“浪漫主义”这一词。不可否认老庄学说崇尚自然,但它主要是一种哲学学说和思想学说,老庄思想并不是为崇尚浪漫而作,《庄子》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的描述,他阐释的是一种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西方并不是这样,在西方爆发了一个又一个浪漫主义运动,相继出现的一些诗人、作家和理论家们,不仅仅有着浪漫主义的诗作,也以自身的浪漫主义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创作,可以说浪漫主义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而在中国这种历史发展并不是酝酿已久的,而是以断断续续的方式前进,诗歌创作也只是凤毛麟角,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题材学比较
      在西方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文学题材多种多样,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世纪病题材,这一点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中多有体现。阿·贝特朗、奈尔瓦尔、缪塞、戈蒂耶等人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题材。缪塞认为他们那一代的浪漫主义宠儿全都患上了世纪病,他的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浸透了他的这种主张,写出了成长于拿破仑时代的青年在理想破灭之后精神陷于萎靡和困顿之中的状况。在这之后,又有了自杀性题材。自杀似乎成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一大爱好。据说,歌德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的单调、枯燥产生压抑之感。他佩服自杀身亡的罗马皇帝奥通,也曾拿着一把匕首对准自己的胸膛,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弃自杀的诱惑,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释放自己的情感。如果说
浪漫派诗人,如“湖畔派诗人”们一开始是带着欢快的心情去热切地歌颂大自然的话,自18世纪下半叶起,很多浪漫主义作家都生活在忧郁症的困扰之中。拜伦、雪莱甚至25岁被夺去生命的济慈的诗歌都充溢着失望的呼声。应该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品当中,多是文人不得志,转而用文学作品进行抗争,并在这种追求当中得到精神的涅槃与解脱。庄子从本体论角度进行死生大限的观念突破,实现对命运的认识。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所谓“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万化而未始有及也”(《大宗师》),人终归是要加入“万化”这个行列的,因此庄子提倡“圣人之勇”,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屈原固然最后是投河身亡,但他的这种行为并非是由于患有忧郁症或是消极怠世,即便是有些失望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一种悲愤、一种抗争、一种壮怀激烈的行为。应该说屈原有着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一腔报国热情却为奸佞小人的诽谤和昏君的贬谪、流放而扑灭,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无能为力,在不愿苟且偷安的情况下愤而投河。这跟西方浪漫主义作家自杀倾向是截然不同的。就连李白,即便是不被皇帝重用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患上忧郁症,而是游遍祖国山河,以飘逸洒脱的胸怀去容纳世间的万物,从他的诗歌当中就可以见分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就题材方面而言,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弥漫着忧郁、无奈、诅咒命运不公的情感。而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品当中尽管有着仕途不得志的悲愤之感,但是无论是屈原、李白还是更多的后世文人都能超越这种情感,表达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彻悟。
      (三)诗学比较
      如果说庄子诗学可以作为中国浪漫主义作品的理论积淀,与西方自成体系的浪漫主义诗学虽然在表面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如都提倡自然的诗,都反对规则和技巧,都主张抒写理想等等。但正是这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使得一些理论批评家将西方浪漫主义的桂冠戴在庄子学说的头上。孰不知在表面的相似之下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浪漫主义运动大规模开展之前,法国、英国、德国的哲学家们已经从思想上为浪漫主义运动鸣锣开道。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论优美与庄严》都以崇高作为中心;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抒情歌谣集》序言部分极力倡导抒写大自然的诗和风格自然的诗。
      而斯达尔夫人认为忧郁是文学当中,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她的《论文学》中这样说过:“忧郁的诗歌是和哲学最为调和的诗歌。和人心的其他任何气质比起来,忧伤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影响要深刻得多。继承苏格兰行吟诗人的英国诗人,在前者描绘的图景上又加上这些图景本身应该可以产生出来的思考和概念;然而英国诗人保留了北方的想象,保留了这个对命运产生厌倦的心灵。北方人的想象,像是代表着从生命到永恒之间的阴暗路程的云层。”应该说在浪漫主义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思想家还是诗人、作家,对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理论体系渐趋完善。几乎每个浪漫作家都对浪漫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有时候诗歌创作是为了与本人的理论遥相呼应,因此可以说西方浪漫主义作家是为创作而创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写作。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则多是抒发自己的满腔情感,掺杂着更多感性的东西。
    ——————————
    参考文献:
    〔1〕〔2〕钱中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5).
    〔3〕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