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享
浪漫主义诗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大约四十年光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繁盛期。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赏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其一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二是比较分析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创作特。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活跃的是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为首的老一派浪漫主义诗人,而后一阶段则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三位诗人为代表的新派浪漫主义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语言既其共同特性,又各具特。
一、浪漫主义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
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是对英国18世纪发展到极致的新古典主义的颠覆,是一场文学上的革命。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诗人们用其独特的语言赞美自然,追求自由,歌颂爱情,抒发激情,探寻美的境界,为诗歌创作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语言通俗易懂
浪漫主义诗人摒弃了文坛中长久盛行的“诗意辞藻”,及新古典主义追求的刻板句法,对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普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力图以平凡的语言抒发高尚而强烈的情感。华兹华斯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以“真实”来规范诗歌创作,提倡写诗要使用散文式的诗意自然,舍弃华丽的藻饰,要将语言深入到大自然中,深入到最淳朴的田园间。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更朴素又更强调”,“更永久,而且更哲学化”。同样是描写太阳,在柯尔律治的刻画下,太阳是“The bloody Sun”“Right up above the sky”“No bigger than the Moon”,用词简单,却蕴意深远,几乎人人都可读懂。
相反,在18世纪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笔触下,太阳是“the reddening Phoebus”“golden fire”“amorous descant”,即红脸的太阳神、金的火焰、火热的情歌,诗词用繁复的辞藻将神话与修辞融合。我想莫不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便难以赏鉴吧!
(二)想象力的丰沛
想象力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主题之一。从华兹华斯对想象力的重视,到柯尔律治的补充,再到雪莱、济慈更进一步完善,想象力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柯尔律治以“梦境”作为基调,发挥想象力。《古舟子咏》中的片段,信天翁被射杀,海上红日如血般高悬于铜黄的天空中。浓艳而又奇特的场景刻画渲染出诡异的气氛,将诗中似真亦幻的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诗歌语言在想象力的笼罩下,如蒙上瑰异彩的歌谣般带领读者走进奇幻神秘的梦境。济慈在《古瓮颂》中寻觅古瓮的故事,幻想古希腊人在欢腾的音乐中尽情嬉闹的繁盛场景,激发观赏之人的内心观感,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段辉煌的历史之中。想象力的力量为诗人们语言插上翅膀,让他们尽情地在思想与激情中翱翔。
(三)抒发内心激情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正值时代剧烈变革,诗人们在诗歌中寄托强烈的感情。华兹华斯向自然吐露内心的欢愉,为偶遇的一片水仙而心中激荡:“湖中碧水起涟漪,胡波踊跃无花乐——诗人对此抒激昂,独在花中事幽摅!”拜伦在《哀希腊》中,哀叹曾经的繁华已不再,尽情地抒发对心中的净土希腊沦为他国奴役的悲愤。雪莱在诗中的呼喊:“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他们酣畅淋漓地在诗歌中吐露内心的激情,荡涤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