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现代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黄河指故乡。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 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释】逐:跟随。浦:水边,岸边。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重阳诗句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纶,钓丝,垂纶即垂钓。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9.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11.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3.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排闼:推开门。
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行》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20.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 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文所描绘的景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字来统领全诗。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步出夏门行;观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3. 1)重阳节
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