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文化内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拍摄的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取自于加拿大小说家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电影传达出的多重意蕴引发了众多评论者的多重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奇幻彩的故事,主人公派在饥饿和危机四伏的条件下如何生存以及坚守信仰的故事。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寻创作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是一家印度的动物园的园主,与寻常人不同的是,派不仅信仰印度教,并且还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少年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的种种人生积累为他接下来的这次奇幻漂流埋下了伏笔。
在派17岁那一年,他们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航行的过程中,故事开始了。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只孟加拉老虎。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派在海上漂泊227天,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上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那只成年孟
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派海上生存的故事开始了,漂流期间的派不仅要面对饥饿和口渴,还要思考如何对付这只孟加拉
虎。当派和理查德面临饥饿和口渴带来的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们漂到了一座满是狐的岛屿。在短暂的停休之后,派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食人岛,于是他和理查德匆忙地离开了岛屿继续漂流并生还。
如果单纯从剧情来看,到了这一幕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也是一部没新意的电影,除了绚烂多彩的画面,没有什么惊喜。可是,在故事的结尾,呈现给大家的是另一番惊奇与遐想。当派与两个日本的保险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都不相信,于是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救生艇上没有动物,是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的母亲和派四个人。随后,厨子先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他的母亲,最后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终存活了下来。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真假交由观众自己判断,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悬念和无尽的遐想,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
本文将探索的触角伸向文化领域,以电影制作的文化背景为依托,从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分析电影中呈现的东西方文化。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背景;殖民主义;跨国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交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东方少年派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完全是东方的,而是以东方为背景和依托,兼容了各国文化的综合体,以少年派为核心展现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少年派》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但是纵观人类不断发展的历程,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如导演李安自己所言,这是个纯真的题材,少年派恰好具有“纯真”特质,又同时受到宗教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纯真是向神性靠拢,还是向现代文明倾倒,在不同文化语境下,都成为不可预知的结果,正如派本身的名字,以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形态,预示着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
一、文化背景与殖民主义
(一)作者与导演的生活背景与文化相同性
电影《少年派》取材于加拿大小说家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马特尔出生于西班牙,西班牙拥有2 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欧洲文化之都,曾经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激烈冲突的地方,两种不同的宗教给年少的马特尔带来了深刻的宗教印
记。由于马特尔的父亲是外交官,这就让马特尔有机会见识到各国不同的文化,马特尔先后去过美国、法国、墨西哥、加拿大,并且曾经去伊朗和印度游历,这些都为他日后以此为题材写作打下了基础,有利于他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合在作品中。《少年派》就是建立在多种文化底蕴上的一部小说,如
果将其中的文化元素抽离,小说也就不复存在。当这样一部作品遇到了同样具有多国文化背景的李安,也就为其搬上银幕提供了可能性。
李安生于台湾,成长在一个家教极严具有浓厚的中国氛围的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为了学习电影艺术,24岁的李安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强权,执意登上了美国的飞机,在美国期间,李安系统学习了电影,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西方的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冲突。《少年派》无疑让李安看到了自己,对文本的处理,他选择了忠于原著。在电影获奖后,李安曾激动地致谢台湾、感谢台中市他的印度团队、加拿大团队,可见,电影的巨大成功正是基于各个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实际上,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扶持共赢。小说《少年派》是一部标准的跨文化小说,主人公从印度到墨西哥海岸的海上漂流,便可以看作一次艰难的文化苦旅,作为主体的派,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从激烈挣扎到和谐共生、兼容共存的一场关乎思想和精神的历练。李安将这场苦旅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自由游
少年的奇幻漂流记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打破东西方文化的藩篱,将二者有机融合,呈现出文化赋予影片的巨大魅力。
观察马特尔和李安的文化背景后就会发现,二者都有在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游走、生活的人生经历,这使得他们对身份和文化的差异非常敏感。马特尔出生于西班牙,后来随着他当外交官的父亲旅居美国、法国、墨西哥等地,在加拿大毕业之后,又曾前往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游历,对文明之间
的冲突与融合有着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而祖籍江西的李安在台湾和美国接受了教育,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了然于心。①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在寻多年之后选定李安来拍摄这部跨文化的电影,李安的跨文化身份使他对这部跨文化小说非常敏感和喜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准确和深刻,连马特尔也赞叹电影在精神上忠实于小说。无疑,李安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理解极其接近原著的意图。导演与作者在这里拥有了某种精神契合,而这正是电影和小说超越国度和文化的畅销密码。
导演和作者在“宗教多元论”上达成了共鸣,还都认可人需要与“他者”和谐共处。在这部电影中李安突破了某些好莱坞惯有的对于异文化的夸张化描写,借鉴了第三世界电影的特点来刻画一个好莱坞式的故事。主人公少年派是一个生长在法属印度殖民地的少年,他所在的邦宣布了独立,印度政府将收回他们的地产,最终导致全家人走上移民加拿大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