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高考作文题目应有的特点以及高考典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修订)》对写作的学习要求提出:“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那么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备那些特点呢?
1价值性
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以“可为与有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时代特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2022全国乙卷作文以北京“双奥”为材料, 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弘扬北京奥运精神,并将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
这些命题都引导高中生勇担社会责任、厚植家国情怀,立意深远,意境开阔。
2多元性
作文所给材料的价值取向应该可以多元化,只有结合自身经验来分析理解材料,才能进行深入论证。作文题富有张力,所选材料内涵丰富、立意多元、富有层次,引导语或限定内容适切恰当,既有发挥空间,又能让不同考生各得其所,这样可以让学生写出自我的个性。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以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六大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归结在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青年成长、哲理思辨、创新发展和责任担当六大核心母题之中,呈多元创新组合考查的趋势。
3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好的作文题在设计上应把握 “三贴近” 原则, 即贴近时代、 贴近社会、 贴近青年, 让学生既关注自身,也关注时代。
高考作文命题不会刻意回避重大的社会热点,反而会用社会热点事件来引发考试的思考,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比如2022全国乙卷作文题以“北京成为首座双奥之城”为命题背景,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命题背景,浙江卷作文题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为命题背景,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统一性
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开放性”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空间,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让文章中有“我”的体现。“限制性”可以防止押题或宿构,让学生能聚焦立意,有的放矢。
例如2022全国甲卷以《红楼梦》节选为材料,引导段: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引导段指出“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这里“这个现象”就是对写作进行限制。“这个现象”就是指“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要求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的启示,就应该涉及三个概念“移用”“化用”“独创”,只有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权衡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契合材料的。但是三者到底如何选,就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虽然材料有命题人的情感倾向,但学生如果能写出自己的个性选择,言之有理,未尝不可。
5区分性
好的作文题应该是能让每一位考生都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所以审题不应该过难,应该具有普适性。但同时,命题要有区分性。写一篇不偏题的文章不难,写好一篇800字的文章应该要有难度。
比如2021全国1卷“体育强弱之辨”。依照材料谈“体育之效”,就事论事谈“体育”并不难,但要由“体育”由此及彼,阐明“强弱”之间的关系,体现学生的辩证思考,这就关乎学生的思维品质了。
2017年高考作文学生能否借材料所论,推此及彼,推而广之,聚焦生活中体悟过的一事一理,深刻阐述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
6情境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作文题能设置具体情境,凸显生活体验,有助于加强真情实感的表达。比如2022天津卷的“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引导考生在平凡中觅得诗意,感受美好。北京卷作文题“在线”,考查考生在疫情当下的成长体验、观察和思考,而且要求以记叙文的方式来写。这些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可以保证考生有话可说, 还有助于引导考生通过盘点自身的成长经历,思考国家发展与青年成长的紧密关联,以有为青年身,续民族复兴梦。
7思辨性
虽然不同学者对辩证思维有不同的界定,但是这些定义有个共同点即:辩证思维,是以辩证法为思想基础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自觉地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对
客观事物的理解,从发展、运动和变化中去理解;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从对立统一的法则中寻;我们也要从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来理解事物。——黄琼《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
2022全国四套卷的作文题,其实可以算是“关系型”作文,2021全国卷的“强与弱”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型作文,而今年的几道作文题元素更丰富,由去年的二元关系,变为了三元关系,这就需要比较、权衡、辨析、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审题立意时,就应该着重把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或对立统一、或因果、或递进等,如果论证过程没有深刻的分析,没有思考、权衡,那么论证就容易扁平化,结论容易过于绝对,文章也无法深刻。
其实思辨型作文强调在准思辨话题的基础上,扣紧概念、厘清关系、深化论证。因此我们应该着重训练“概念的澄清”“辨析关系的方法”“论证的各种方法”。
比如全国I卷的作文,有考生这样写:有长期的“本手工夫”才可能有“妙手偶得”——这是条件关系:之所以“妙手”不断,出现质的飞跃,和之前的“本手工夫”和量的积累密切相关——这是因果逻辑;下足“本手工夫”,“本手”才会转化为“妙手”这是转化之道;如果急功近利,一心只想
走捷径,所谓“妙手”其实就是“俗手”这是对立统一。在写作中,只有凸显出清晰的思辨关系,才能彰显议论的逻辑力量。
2022年高考全国甲、乙卷作文题的主要特点
一、“写出作者个性”或明或暗总在
写出作者个性,从命题角度看,作文题就要能为不同考生提供相对个性化的写作空间。这在甲乙两卷的作文题中都有体现。
如甲卷作文题引题中有说:“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句话告诉考生“这种现象”普适性超强,“更广泛的领域”能为不同考生写作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明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写作角度看,考生审题必须审好自己,挖掘出个性化的写作素材。“更广泛的领域”是就所有考生而言的;对于某一个考生而言,要选择其熟悉的那个领域。如学习领域,如何表达对一篇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这就涉及是直接移用原文、借鉴化用原文、根据原文信息自己造句概括的问题。至于什么情况下移用、化用或自行概括,其中就有可写的了。
譬如在学习方法上,你有过对学优生学习方法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或超越发展的,是不是也可以拿来写。假如有多个这样的“领域”,你就要选择个人感受最深的来写。
乙卷似乎没有引导考生去选择自己的“领域”,但是“跨越,再跨越”本身总需要有一个平台,否则谁来跨越呢?在哪里跨越呢?所以题里隐藏着“更广泛的领域”——有人在体育领域里“跨越,再跨越”,有人在航天领域上“跨越,再跨越”,有人在教育领域上“跨越,再跨越”……总之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作文,就需要考生将其限制在某个领域,否则难以入境写作。作文题中的“结合以上材料”,或许会让一部分考生误以为该题只能谈体育领域的“跨越,再跨越”。其实它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正确理解“跨越,再跨越”,如不断创造自己的纪录,又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也如材料所谓“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无论是题目直接写明写作可选领域极其广泛,还是通过巧妙选择主题词暗示,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选择,要写出自己的东西。
二、“预设读者”关乎入境写作
在为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写作时已经同步考虑到了考生作文的读者受众了。如全国卷甲,你选择了某个领域中的某个话题,基本上就意味着你是和本领域的读者交流还是拿来和其他
领域的人分享。如谈论怎样回答“这篇文章表达了哪些基本观点”这个问题,你总得想着谁会关心它,对着其疑问、困惑写——原文作者有概括,可“移用”;原文作者提出了论题,没有集中回答,可借鉴化用;原文只是具象呈现,就得自行概括。用材料中所说“这个现象”分析“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这不应该是写作目的,而真正的写作目的应该由考生通过预设读者而确定。说话有了读者,有了目的,作文才容易写出来。不是有段子说:写高考作文800字十分艰辛,而自嘲高考作文的文字却洋洋洒洒数千言。很多考生不是不会写文章,而是不懂得高考作文题的潜规则,或明或暗要求考生写作时明确文章受众和写作目的。再如全国乙卷作文题,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作,有些考生意识到这类作文题审题时就要确定自己作文的受众和目的,譬如向航天人写他们如何“跨越,再跨越”,以表达你的崇敬之情和被感召的内心——决定以他们为榜样,自觉追求“跨越,再跨越”的发展境界。
三、默认考生建有“写作资源库”
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什么,实际上是以默认他们能写什么为前提的。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考生都有各自的“写作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有“跨越,再跨越”的典型案例,有“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从而收获相应成果的典型案例,有“本手、妙手、俗手”
(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1作文题)的典型案例,有“选择·创造·未来”(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2作文题)的典型案例,有“学习”(2022年高考北京市作文题)、生活气息(2022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乃至如何重视人才创新发展的(202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典型案例……若我们认可高考对教学的引导功能,该功能在这里就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四、要求考生基于核心价值观照对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