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中有“文” 行而更远
推敲文言文摘 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文言文教学历来有两种倾向:一是注重工具性的文言教学;二是注重人文性的文言教学。本文提出把文言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开创文言教学的出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直让许多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地方。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众说纷纭,观点各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学文言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看老师们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
一、文言文教学两种片面倾向
1.重言轻文,文言美感的流失
长期以来,文言文中的“言”从来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一直是文言
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尤其从中考考试的导向上来看,似乎文言文教学止于“文从字顺”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经过反复记忆、考查,学生对这些熟悉得很,张嘴就来,俨然一个个古汉语研究专家,用语言学家的专业眼光审视着摆在面前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文化大作。课堂上,不管原文充溢着多么鲜活饱满的生命力,多么诗意灵动的优美意境,多么深刻动人的名言哲句,到了我们教师这儿,统统被语法的手术刀和各式各样的语言学术语拆解得七零八落,鸡零狗碎。
语法知识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这在目前的中学语文界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争议的结论,而教学法上表现出来的效果似乎也还是不错。然而,像现在这样过分地进行语法分析训练,直至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之后,就本能地进行语法分析,却并非是好事。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挺易懂的句子,但一旦进入分析状态——“先(于)天下之忧而忧”(省略句),反而使人对这个非常熟悉的句子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又如《出师表》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上课时,把它分析成状语后置句:“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尽管翻译得很正确,但总缺失了原文的味道,变得生硬僵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