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质疑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自由述说)
    预设:谁怀念秋天?(板书:史铁生)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秋天吗?除过秋天,还怀念什么?
    2、问题梳理
    从课题质疑入手并对提出的问题梳理,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设计作品展示
    二、第一次看花
    1、通过预习,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知道了什么?
    预设:课文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生)儿子母亲
    板书:儿子 母亲
    这是怎样的一个儿子?你能从文中拎出一个词吗?(瘫痪、暴怒无常) 宏碁4743g
    板书:暴怒无常
    2、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表现在哪里?请从第一段中,画出这样的句子。
    预设: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补充,深入人物内心
    21岁,生如初阳,却双腿瘫痪!如此的噩运,谁能承受?!史铁生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章,记录21岁时的命运重创,文章的名字是《我二十一岁那年》,谁与老师轮流读读:
    课件出示(配乐)
    那时(十九年前)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的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
    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
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市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狮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 力回馈
    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
    透过这些文字,你感受到双腿瘫痪的打击让儿子——(生)陷入生命的绝望、自暴自弃、万念俱灰。现在带着体会再读读母子的对话。
    出示:
    母亲 儿子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两个“!”可知这次看花未果,儿子——断然拒绝,自暴自弃,母亲要带儿子去看花的愿望也就愈加强烈,文中第二次提到看花,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怎样回答?
    三、第二次看花
    1、文中第二次提到看花,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怎样回答?
    出示: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2、从春到秋,近乎一年的时间呀,母亲一直在努力,在等待,而这一次儿子没再拒绝,原来的叹号变成了现在的问号、句号,你读出了儿子的什么?(生:儿子不再那么暴躁,儿子的心境在悄悄地变化,儿子在轮椅上一点点改变)母亲也听出来了,她从这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儿子的希望。这是一个多么理解儿子,多么细心的母亲呀!
    板书:理解 细心
    3、母亲此刻的心情怎样?请再读第二段,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同学们很会读书,能从细节描写之中感悟人物的内心。言为心声,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更直接体现内心,让我们再来读读母子的第二次对话。
    4、分角朗读第二次对话
    出示: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
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说到这儿忽然不说了,为什么?(生:跑、踩)
    跑和踩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
    足字旁和——脚有关,儿子双腿瘫痪,这些动作都不能做,母亲最忌讳的就是这些字眼,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从这里你又读出了怎样的一个母亲。
    板书:细腻 理解
    5、母爱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文中哪些描写还流淌着母爱呢?请次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板书:痛心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天孤星    (3)母亲病情的几次描写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不顾自己,一心只想着一双儿女,这个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你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这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坚韧 无私
    四、第三次看花
小象的故事    1、理解“好好儿活” 板书:好好儿活
    什么样的活是“好好儿活”?(健康的、平安的、舒心的、快乐的、有价值的……)
    母亲仅仅是担心儿子的身体吗?母亲最担心儿子的什么?(母亲最为担心的是儿子不能面对现实、寻短见,让儿子回生活的勇气、信心是母亲唯一的希望!)
    现在母亲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儿子回生活的信心、勇气了吗?(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的花淡雅、白的花高洁、紫红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补充
    20xx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
边走边唱
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一起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用自己的行为走出“好好儿活”的意义。
    五、回扣课题
    1、理解为什么怀念“秋天”
    (1)这是文中第三次写到看花,此时的秋天还是前文讲到的那个萧瑟的,触景伤情的秋天吗?要活出人生光彩的史铁生眼中是怎样的秋天?(泼泼洒洒、烂漫)
    读。
    (2)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而只有第三次才真正看到花,你觉得母亲要推儿子去看花的
真正意义是什么?(唤回生活的信心)
    母亲的心愿终于了却,但此时母亲却再也看不见听不着,“又是秋天”,母亲离世已经——(生)一年,想起母亲,儿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痛苦的、愧疚的、难过的)
    读
    (3)从春到秋,再到秋,两年的时间,儿子终于走出“瘫痪”的命运重击,获得重生,但却不幸失去母亲,他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你能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吗?
    读。
    2、怀念秋天的什么?
    预设:
    怀念秋天里的菊花,怀念秋天里去世的母亲,怀念秋天里和母亲相处的音容笑貌,更怀念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怀念母亲对自己的深深希望——好好活儿,怀念那个秋天对生命的思考。
    课题是文章的凝练,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拟题时我们要学着斟酌,反复推敲。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作为健康的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写一段读后感,同学之间分享。
    2、推荐阅读“名家笔下的母亲”:胡适《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朱德《母亲的回忆》,和同学交流阅读感想。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儿子 母亲(爱)
    理解、细腻、坚韧
    暴怒无常 宽容、无私、忍让 好好活儿
    深沉、毫不张扬
    伟大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