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传承
——泗州戏的历史与未来
拉魂腔,拉魂腔,不怕我不听,就怕你不唱。”
——淮北老乡语
浮山峡对岸的淮北,在安徽与江苏相邻的地方泗县、泗洪、泗阳三县,都以古泗水而得名。古老的泗水,与淮河相伴而生,它长达1000多里,由山东泰山以西,自北向南流入淮河,成为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提到泗县,或许人们并不熟悉,但若提到传说“水漫泗州城”中的泗州,或许知道的人就多了许多。传说,有个水漫娘娘的女妖,经常在泗州兴风作浪,坑害百姓,仙人张果老,巧施妙计,将女妖擒住。为防止女妖用水淹了泗州城,生灵涂炭,用铁链将女妖锁在龟山脚下的深井里。而如今,龟山还在,那口老井还在,铁链还在,但泗州城却深深地淹没在沧桑的淮河里。
水漫泗州城的灾荒,并没有因吞没古城而停止。随着清代康乾盛世的衰落,淮河水旱灾害频仍,淮北人背井离乡,毫无顾恋,游食四方,乞讨成风。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却使鲁南、苏北、淮北一代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淮北地方特浓郁的戏曲艺术。早先的灾民沿着泗水向上往山东逃荒,学得山东大鼓书,回来用乡音演唱,逐渐形成“安徽大鼓”,流行于沿淮一带。在全省20多种曲艺中,它拥有艺人和听众最多。当然,影响最广泛的要数“泗州戏”——泗州戏拉魂腔。
据说,清乾隆年间,从临沂来到泗水下游徐州的三位流民,他们都是拉魂腔的艺人。因为性情相投,就在徐州云龙山一棵树下,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为金兰。老大姓张、老二姓葛、老三姓邱。三人共同立下誓愿,要把拉魂腔传遍四方,流于后世。经分工,张姓艺人向东,邱姓艺人向南,葛姓艺人留在徐州一带。由于传播的路线不同,产生了许多“戏路”。其中由东路向南,到了安徽的泗县、灵璧、宿县、蚌埠、滁州一带的称为“南路”。泗
县到蚌埠一带,当时已是花鼓灯盛行的地方。南路的艺人们把花鼓灯灯歌及后场小戏吸引进去,又把淮北农家妇女的哭腔、男人们田野里赶车的号子也吸收到自己的旋律和唱法中来,逐渐形成了地方特,改名为“泗州戏”。
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用淮北人自己的方言,表演者农家生活的故事,真能勾魂摄魄。因此,乡村里依然把泗州戏亲切地叫做“拉魂腔”。淮北妇女们讲:“一听锣鼓响,面饼子贴上墙。”连烧锅做饭都忙糊涂了。这种土里土气的拉魂腔,那如泣如诉的音乐节奏,伴随着用方言俚语叙说的生活故事,委婉深情的拖腔,又不时穿插幽默诙谐的打情骂俏,正是人们的心灵深处最隐蔽最真实的感情。这是一个地方人的性格坦荡真挚的暴露,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如此直接地洞察当地人民的情感了。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泗州戏早已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飞跃发展,泗州戏所面临的境遇十分窘迫,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在此背景下,我特意来到泗县泗州戏艺术团,对泗州戏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通过我的实地调研,我觉得泗州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观众数量减少,剧团经费紧缺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近几年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泗州戏的演出,多半是在一些汇演和比赛中,地方剧团也只是为了汇演和比赛而排戏。实际上造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经费问题,一个剧团要排一场戏,动用的演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可以说并不在少数,而场地费、宣传费、送专家票、演员生计等等开销又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观众不买票,政府的补贴又要送票,剧团永远无法生存和发展。
(二)西方文化影响,戏曲门庭冷淡
如今在各个城市有剧场、体育馆、歌剧院等等都是为演出而建的场所,但几乎没有地方剧团有资本在如此豪华的场地演出,而专门为演戏准备的场所——戏院,更是无处觅迹了。现在在一些大城市,仅仅是一些节日期间,各大剧场就有不亚于十场的“西洋歌剧”、“管弦乐团”演出,各地方城市也纷纷请来欧美等地的演出团体进行“跨年”、“国庆”等,而中国具有地方特的剧种确没有一个登上了大剧场的舞台,这节是中国的节,可这味儿确变成了洋味儿。
(三)演员培养和剧目创新存在断层
最主要的是演员问题,从之前的传承谱系就可以看出,泗州戏在传承的过程中闭关保守的思想太为严重,而演员的文化水平也太低,甚至大部分都为文盲,可是想想,为什么当时的演员就可以红透一时,而现在的演员基本都是高中大学的学历,却只能看着这门艺术越来越走向衰败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演员和剧目创新存在断层,现阶段,演员培养多集中于剧团式小范围文化层次较低方面的培养,对于喜爱泗州戏的较高知识层面的青年人来说,学习泗州戏的途径过于匮乏。除此之外,演员的培养多集中于对老剧本的并无实质的修改与完善,有的甚至只是原版的复现,对新剧的创作缺少引导与支持,导致现阶段泗州戏的剧目较少,且与时代产生隔阂,无法反映出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现阶段泗州戏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应该着手去改变,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给泗州戏生存空间
这里空间所指的是利益空间,而不是政府分几间房子,挂个门牌,偶尔代表当地参加个汇演、比赛就是剧团了。剧团目前单靠政府的补助和极少数的商业演出维持生存,显然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又怎么会有经济来排演剧目,怎么会有资金投入到演出场地的租用,舞台效果的布置呢?这方面恐怕还要靠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只有有人愿意买票看剧,剧团才能有收入,怎样让观众愿意买票,这就是我想说的下一个问题。
(二)创作贴近民众生活
以前的泗州戏为什么那么流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贴近百姓的生活,泗州戏的剧目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对百姓来说,看泗州戏是增添生活情趣,是一种享受。那么为什么今天就没有多少人再去听泗州戏了呢?原因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也变
了,谈论的话题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而没变的是泗州戏的剧目,依旧贴近以前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听不懂了,自然也就不爱听了。
(三)“广告效应”
我们不能完全抵制西方文化,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的确有其先进之处,的确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咱们的中国文化,京剧是中国的文化底蕴,那么地方戏种同样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在泗州戏的发展过程中,如此的“广告效应”也是要得的。泗州戏作为泗县的一大特,还可以在当地学校里开设兴趣班,让泗县当地的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以此步步传承,相信泗州戏这一优秀民族艺术一定能够得以传承。
(四)新剧创作
泗县想让全国人民了解怎样的泗州戏呢?全国人民又是否能够爱听呢?广告做的好,产品不被百姓认可,也终是站不稳脚跟。泗州戏创作者应该在贴近当今百姓生活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戏曲,广大观众、社会各界及政府都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泗州戏的创作。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对泗州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地方如何贯彻国家对泗州戏的重视,如何不辜负国家的厚望,不辜负地方百姓对泗州戏的热爱,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现如今,我们也惊喜的看到,泗县已经在保护泗州戏的这条路上愈走愈远:为响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传承和发扬泗州戏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繁荣,泗县政府与宿州学院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事业双赢的原则开展合作共建泗州戏学院,并与2012年6月15日上午在宿州学院艺术楼前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相信这一探索会对培养更多优秀的泗州戏表演者和创作者发挥重大作用。另外,泗县已成功举办泗州戏文化艺术节,将泗州戏作为泗县的文化名片向全国推广。
未来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