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编辑/张倩I备课I
示例文,让学生关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维框架能帮助学生将“遇到困难一克服困难”的模式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丰富了学习过程。学习单帮助学生理清了写作的思路。写有趣的经历其实还是写事,不是学生习作的难点,例文呈现之后,教师用语言适当地点拨即可。】
四、自主写作,多元评价
1.借助刚才完成的学习单,写一写你学习的过程。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之外,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写出当时的心情,所以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写出心情的变化。
2.按照评价量表自评,然后同桌交换进行评价。
标准自评互评一步一步地写清楚过程。
用上“遇到困难一克服困难”的框架。
写出了有趣的经历或心情的变化。
3.结合WT,借助修改符号再次修改。
4.示盼。
【设计意图:评价标准既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依据。在评价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和调节策略,预估自己的习作能达到什么水平,及时修正自己的习作,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
《马诗》解析与教学建议鲍道宏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其中一首是李贺的《马诗其五》,收入课本时,题名“马诗”。李贺的“马诗”写了一组,共二十三首。有关马的古诗
这首诗看似容易理解,其实困难都藏在暗处。稍不注意,或会造成误解。
此外,李贺的诗风,向来被学界公认为“奇诡瑰丽”“多写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人生短促的抑郁之悲,想象奇特怪诞,造语新奇峭硬,着瑰丽浓艳,风格幽峭冷艳”,这些判断当然有理。可是,具体品析《马诗其五》,却不难发现,该诗除了“幽in肖冷艳”说得过去,其余判断基本都难以匹配,甚至可以说处处不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所以,有学者告诫说,“一人诗必有一人作风,而有时能打破平常作风,写出一特别境界,对此当注意之。”并明确说道,“李贺诗有时不怪。”《马诗其五液属于这“不怪”
的一类。
因此,要较为准确地理解这首诗,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对李贺生平要略有所知;二是对组诗整体表达意旨要略有所解。
一、“怀才不遇”与“马诗”格调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严羽《沧浪诗话》称:“人言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都非同寻常。可仿佛命运弄人,少年早慧的李贺却终生郁不得志。据周勋初《唐诗大辞典》介绍,李贺“七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长辈李益齐名,称'二李'。”“贞元末”,算来李贺不过十五六岁,可见其才华非凡。
“马诗”组诗,学界一般以为,通过咏马或慨叹马的命运,“表现自己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结合诗人的身世命运,以及二十三首组诗品析,这个结论基本可信。
确立了组诗”以马写人”的基本表现手法,再解析《马诗其五》,就可避免走弯路了。
二、诗一“燕山”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般评注家以为,诗中“燕山”指燕山山脉,是燕山山脉的简称。或也有以为指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脉。还有人以为,区别两者到底指哪一个,意义不大。
实际上,指燕然山还是指燕山山脉,其间差异十分明显。诗中“燕山”,可谓整首诗的诗眼。只有对诗眼把握正确,全诗理解才能到位。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兵北征,联合南单于等部,与北单于会战稽洛山,大败之。随后追击北匈奴各部,直至出塞三千多里,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牲口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迫使温犊须、日逐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前后俘获二十余万人。大战结束,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以纪大汉威德,并令班固作《封燕然山铭》。
2020.6|语文秋学it讯•小学|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