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说起财富,我们总能想到那些拥有高财商的人:李嘉诚、巴菲特、洛克菲勒,等等。他们的财富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一段段财富传奇,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财头脑。这些智慧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借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父母们可以利用那些成功人士的理财小故事,将孩子引领到神秘的理财世界
少年巴菲特的传奇财富故事
巴菲特是世界级著名的股神,他的一生极富传奇彩。从少年时期,巴菲特就展现出了自己在投资方面的天分。他的少年传奇经历,值得每一个中国少年和父母进行阅读和思考。
巴菲特的家乡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投资股票赔得一干二净,家里的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巴菲特自小就对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有时候,他和小伙伴拉塞尔能够一下午都站在街边,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到了晚上,他们又开始玩新的游戏:拉塞尔随意说出一个城市的名字,而巴菲特就迅速地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这个游戏在别人看来很枯燥,可是巴菲特却觉得很有趣。
为了接济家里面,巴菲特在5岁时,就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又到闹市区卖过柠檬汁。在他9岁的那一年,巴菲特和拉塞尔运走了加油站门口的饮料瓶盖,储存在家里的地下室。这可不是少年的一时心血来潮,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看看哪种饮料卖得最好。
在炎热的夏季,巴菲特从祖父的食品店买来苏打水,然后自己再去沿街叫卖。10岁时,他当上了一名报童,每天早晨发送500份报纸,一个月下来可以挣到175美元,每当发了工资,他总是第一时间把它存起来。也就是这一年,巴菲特对炒股入了迷,像成年人一样他努力学习股票跌涨规律。11岁时,他购买了3股城建公共设施股票,每股38美元。当股票升值到每股40美元的时候,他就把他给抛了出去,除掉手续费他赚了5美元。14岁时,他用自己攒下的1200美元在内布拉斯加买了40英亩农田,然后转手租给一个农田承包人,这也让他大赚了一笔。
眼光独到的他,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他曾在高尔夫球场上寻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根据牌子定出价格,再发给邻居去卖,每卖出一个,他都会得到相应的提成。巴菲特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生意非常火暴。
在上高中的时候,巴菲特和善于机械修理的好朋友丹利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为了防止地痞流氓的骚扰,他总是选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扩展生意。
正是通过少年时期的不断磨砺和打拼,巴菲特在少年之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财商。正是凭借着这份财商,巴菲特赢得了人生,赢得了财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富豪。
其实,除了股神巴菲特,许多世界知名的财富大王也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已经尝试着做过生意,有的小小年纪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
从巴菲特的少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巴菲特一贯的投资风格,正是由于这种谨慎的态度,才成就了巴菲特今天的投资帝国和传奇。由此可见,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就有可能培养出下一个"巴菲特"。
洛克菲勒的家族财富秘笈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无比熟悉。的确如此,历史上有太多的巨商富贾,最终在一代一代的发展下渐渐没了踪迹。他们的祖辈辛苦打拼,最终赚到了让人咂舌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却在百年之后彻底烟消云散。
然而,有一个家族却打破了这个规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家族。这个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是洛克菲勒对金钱的把握很有尺度,对子女的金钱教育也做得很到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这是世界上第一位身家突破10亿美元的富豪。那一年,是19世纪末。如今,他的
家族至今亦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保守估计,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财富已经达到3180亿美元!
为什么洛克菲勒家族能够有如此雄厚的财富?难道,这个家族真的有赚钱的天赋?当然不是,这一切都要从洛克菲勒的财富家教说起。与现在的很多中国人一样,洛克菲勒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约翰。他尽管那么有钱,却从不娇惯儿子,从小教育儿子生活要节俭。
在很小的时候,约翰就已经开始打工。他的老板,正是父亲老洛克菲勒。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本,尔后与父亲结算。
这件事,小约翰做的极其认真,并感到了无穷的乐趣。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渐渐地,约翰长大了,继承了父亲的石油帝国,更继承了父亲节俭、严格教育子女的好传统。他的孩子,同样从小都有着打工的经历。
很快,第三代洛克菲勒成长起来了,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约翰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尽管知道家族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他有五个孩子,当他们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向他们灌输如何对待"金钱"的观念。他像他的祖父一样"吝啬",每周孩子们只可以领到30美分津贴,还必须分成三部分:自己花、储蓄、施舍。
每当孩子领津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会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给他们一个小本子。这个本子,让他们用来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时间,因为每项开支都要有理由。小洛克菲勒每周都会进行检查,如果哪个孩子漏记了一笔账,就罚他5美分,而记录无误的那个则可以得到5美分的奖励。
尽管,5美分的奖励不算多,但是,这些孩子们依旧很爱劳动。可以说,劳动的基因早已植入了他们的DNA。比如,拍死一百只苍蝇的报酬是10美分;捉住一只老鼠的报酬是5美分;背柴火、锄地、拔草都能挣到钱。
有一件事,还在当时的美国传为佳话。小洛克菲勒的二儿子名叫纳尔逊,三儿子名叫劳伦斯,当他们到了10岁左右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他们清晨六点起床开始干活,每双皮鞋5美分,每双长筒靴10美分。后来,孩子们又到一个挣钱的活,他们开垦了一个菜园,种了西葫芦、南瓜等,丰收的时候,他们个个兴奋极了。
小洛克菲勒按照市价,将这些蔬菜买下。其他孩子则把他们的产品装在童车上,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还曾经亲自教儿子们缝补衣服,并告诉他们:烹饪和缝补之类的事不是只应该妇女去干,每个人都必须做这样的劳动!
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洛克菲勒家族要如此教育孩子,甚至是苛刻孩子?原因正像小洛克菲勒所说的:"我要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糟蹋它。"
所以,当时的美国很多报纸如此评论到洛克菲勒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这样做并非由于家中一贫如洗,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会产生爱惜钱的心理,便会学着去储蓄,避免浪费。懂得节约用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让孩子自己挣钱,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这段文字,正是对洛克菲勒家族的最高褒奖。第二代洛克菲勒,即约翰其实很早就说过:"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贪图走最平坦的道路,因此,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了使家族后继有人,自小严格要求孩子懂得每分钱来之不易,绝不容许轻易浪费。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教育方式成功了。
其实,不仅是洛克菲勒家族,很多发达国家的富豪,也都是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和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零用钱。
"要花钱自己挣!"
这就是美国中学生的一句口号。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也许是在麦当劳,也许是在农田,总之,他们会用自己的劳动,来赚来属于自己的钱。
中国的父母,此时是不是也很有启发?要想让自己的家族也长久富裕,那么就得学习洛克菲勒高超的金钱教育。只要我们能够坚持,那么也许再过几十年,属于中国的"洛克菲勒家族"就会诞生!
揭秘卡内基的财富密码
卡内基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他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在美国的工业史上,他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他征服了钢铁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
他曾经说过,"一个年轻人所能继承到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正是因为幼年时艰苦的奋斗经历,才让卡内基又多了几分成功的筹码。
卡内基的父亲是一名纺织工人,母亲除了需要做家务活之外,还要帮助别人缝补衣物来补贴家用。虽然家里边的条件很差,但是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小卡内基,他继承了父母助人为乐的品质,经常帮助那些比他们还要穷的人。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勤奋也感染了他,这一信条贯穿了卡内基的一生。
在卡内基13岁的时候,全家人来到了纽约,后来他们一家又辗转来到了匹兹堡。因为手里面积蓄有限,父母拿不出多余的钱让孩子读正规的学校。小卡内基也非常懂事,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在外面了一份零工。白天去干活赚钱,晚上就去夜校给自己充电。
14岁的时候,卡内基顺利地成为了一个公司的一名信差,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向经理自告奋勇地说,自己在一个星期之内一定能够把全城所有的线路记清楚。同事们看到这个刚来的小伙子夸下海口,都觉得不可理喻,他们等着看卡内基是怎么出丑的。
说干就干,卡内基拿了一份地图、一个笔记本,又借来了公司的一辆自行车,果然在一个星期之内记住了全城的所有路线。当他再次站在经理面前的时候,那些等着看卡内基出丑的人都大吃一惊,然后都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由于卡内基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经理开始让他学习有关电报的技术,不久之后卡内基就被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看中,于是他们以月薪35关元的条件把卡内基挖到了自己的门下,那时候卡内基才刚刚18岁。在那里的十年之间,卡内基暗暗地学习有关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这种勤奋的作风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组织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卡内基来说,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一旦有半点懒惰的心理,他的人生便只能与贫穷为伴。
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卡内基书写出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度。勤奋是一名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不难想象,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永远也不会与成功相遇,只有那些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为人父母者想要孩子将来有一番大的成就,那就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勤奋的人。
成功人士的故事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觉,等到第二天太阳晒到屁股了还不愿意起床,怎么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他的最大贡献也无非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而那些任劳任怨的人,往往更容易赢得上司的青睐,财富之门自然也就会向他们敞开。
对于那些出身贫寒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这种勤奋的品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可能会得到回报。很多成功人士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会说到勤奋。而那些出身优裕的人也不能抛弃这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总想着一劳永逸,结果只可能是坐吃山空。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证明,勤奋的人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时候,一
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抓住眼前的机会,同时取得更大的成功。
"世界船王"是怎么炼成的
包玉刚是浙江宁波人,是世界上最早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2位华人富豪之一,也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你的利润就会多一分钱出来,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许多成功的商人就是因为秉承了节约的优良品格,才使得他们不断地走向成功。
有人曾经说包玉刚不像是一个船王,而像是一个银行家。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包玉刚并非传统
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传统的船只运营的办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他的这种做法让旁人看来非常不理解,但是却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看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
在包玉刚看来,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的最多天数,根据这个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进而拟出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合同。不仅如此,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同时降低各项开支的费用。
因为父亲是银行家出身,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直截了当地对船长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因为他觉得他们是没有理财意识的。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都是用手写的纸条来传达指令。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质量不太好的薄纸,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就连一张纸他都尽量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到了1981年时候,包玉刚所拥有的船只数量就超过美国或苏联等国家船队的总吨位。有人问他老是飞来飞去的是不是坐包机?包玉刚说他是吃宁波乡下咸菜萝卜干长大的,怎么可以坐包机呢?
包玉刚每到一家宾馆,宾馆服务员对他换洗的衣服总是感到很惊讶,他的衣服和他的身家相比实在是太不相称了,什么名牌也没有。还有一次他回到宁波老家,一位村妇给他送来几只热热的煮鸡蛋。包玉刚接过家乡的鸡蛋,兴奋地说道:"世界船王拥有世界,还有什么东西是他最想要的吗?有,那就是家乡人送的热鸡蛋。"
包玉刚自奉节俭,乐善好施,先后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杭州包玉刚游泳池等,又倡设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优秀孩子们。家乡的建设也是包玉刚十分关心的。他曾出巨资帮助家乡开办了宁波大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是世界级的船王,但是包玉刚的艰苦朴素的习惯却一直没有间断过,正是因为自己善于规划每笔金钱,将每一份资金都得到合理的运用,包玉刚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