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的故事文字版
文字版名人励志的故事:一株茁壮成长的野草没有上幼儿园、上学后不择校、不补课、不上兴趣班、有些课还不上,一个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规出牌的男孩儿,2011年却以全额奖学金走进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
这个男孩儿叫张维加,1989年12月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是一位电脑工程师。
张维加5岁时,随父亲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户。
父亲将他送到单位的幼儿园。
幼儿园就在父亲的办公室楼下。
可只上了几天,小维加就说没意思,不想去。
父亲也不勉强他,让他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自己在工作之余教他,自己准备教材,出题目,做算术,100以内加减,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他也做了不少。
另外就是看小人书,几天就能看一本。
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他早会了。
张维加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书。
小学二年级时,张维加就把父亲的《传统相声集》翻得纸都快掉下来。
整个小学阶段,父母从不催他做作业,父亲还喜爱给他讲历史故事。
父亲没空的时候,维加就自己书读,有时兴趣来了,他还喜欢动笔写写,在家里的白墙上涂鸦,父母也任由他写,不打不骂。
到了小学高年级,张维加读书的兴趣更浓了,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
小维加看书的速度飞快,母亲要看一个星期的书,他只要一天就能看完,而且记性特别好。
当他一口气吞下《上下五千年》后,还能述说其中的场景细节。
初中时,他去图书馆借书,别人是一本或几本的借,而他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几十斤重。
因为还得及时,又爱惜书本,图书管理员对他这个爱看书的孩子格外喜欢格外关照,总是满足他的要求。
到了高中,张维加依旧喜欢读书,常常泡在图书馆里。
有好几次,到了晚上就寝时间,满学校不到他人,后来才知道,他先蹲在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要关门,他就拿着书蹲到还没关门熄灯的计算机房里学习去了。
为了尽兴读自己喜爱的书,维加曾到高中校长,说他有些课程早就自学看完了,能不能不上那些课?校长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商量之后,同意让张维加免试部分课程。
此外,张维加没有参加过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学校也没有动员过他参加。
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
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范围的论文,当时在浙江没有教授能在第一时间读懂这篇论文。
论文推荐上去,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张维加也因此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又赢得了大半年自主学习的时间。
张维加也玩电脑。
也许是与父亲的工作有关,张维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买了电脑,但他只是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
他不爱玩电脑游戏,高三时虽然玩过一段游戏,可很快就停手了,说那纯粹是跟着编程玩,没意思,转而还是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有时间还背起了牛津大词典。
进入北京大学后,张维加的知识面与专业深度让人惊讶,赢得了不少教授的青睐。
又因为他学术上的谦虚、勤奋,结识了许多圈内的牛人。
82岁高龄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凯华,与他成了“忘年交。
被誉为“嫦娥之父之一的77岁的欧阳自远教授,也是张维加的好朋友。
有这样的“朋友,张维加如虎添翼,本科四年,他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
技会议录索引,世界三大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论文7篇。
大学毕业后,经北京大学教授的竭力推荐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审核与两次共两小时的面试,牛津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向张维加伸出橄榄枝。
张维加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顺利飞到牛津大学,攻读他喜爱的天体物理博士学位。
在牛津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
2012年,他被享誉世界的成立于1820年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成为迄今为止这个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聊起今天的成就,张维加很是感慨,他说应该感谢也很庆幸在国内的学习生活,是家庭、学校给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在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近读书的,分别是三墩小学、三墩中学;高中时的杭州市第二中学及大学时的北京大学,都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
说到这些国内的学校和老师、教授,张维加颇有些激动,他说自己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
张维加是一株野草,一株没有受限于或方或圆的盆景的野草,一株吸天地之精华灵动伸展的野草。
这个独特性怎么去判断它都是不为过的。
所以,我们人类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未必适合你们,因为基本上
来讲,人类所有的教育对象都是有兄弟妹的人,都是从小就本能地掌握了良性竞争或者恶性竞争。
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只有靠你们自己。成功人士的故事
相信自己,到底相信自己什么?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判断,永远不要按照别人定下的规矩去规范自己的人生。
最可怕的是认为成功是单数,认为成功只有一种标准。
现在,中国人的成功观在开放的年代居然被封闭了。
小时候进一个最好的幼儿园,这是成功了;再进最好的中学,这是成功的第二步;以后进最好的大学,这是成功的第三步。
在大学里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在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就可以飞速地赚到第一个1万元的人,成功就有了最初步的物质基础。
接下来,以最快速度让自己的1万元变成100万元,开始迈上成功的征程,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这个100万元变成1亿元……其实,成功的概念是多元的,是一种复数。
中国传统的成功人士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赚钱只是在立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今天呢?人们把钱看得太重。
在大学期间,我们的心灵要保留一些纯洁、浪漫、激情和纯真,未来想“变坏的机会有的是,不要那么急。
牢牢记住成功是多元的。
未来,你们走完这一生,如果能够拥有这么几样东西,我觉得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