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人类的老师2012)10-0165-01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用好语文教材 激发科学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例如《航天飞机》、《核潜艇》、《太阳》、《维生素c的故事》等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精心设计教好教材中这类文章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水上飞机》、《大自然的文字》、《石头书》等;
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如《人类的老师》、《剪枝的学问》;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第一朵杏花》、《詹天佑》等。这些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设计课堂问题,训练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的设计,创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目的。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为什么课文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一问题诱因,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议论纷纷的景象。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至此,笔者并未“放手”,而是进行第二次“诱因”设计,“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处?”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掀起了教学的“波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