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
威尔第是一位朴素的音乐家,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原始的彩描绘出了人类原初的感情。
——赛亚·柏林,出自雷敏·亚罕拜格鲁的《和以赛亚·伯林对谈》
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总: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里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音乐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威尔第吸收融会了德、法两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成就,创造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但同时,他又不像勃拉姆斯“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曲”,沿用古典规划艺术形式的创作。威尔第不与过去决裂,
运用一切有益的创作手法来尽善尽美的创作歌剧,以求达到最终完美精致的人性歌剧。
序曲:茶花女的序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会常用曲目。这个序曲奠定了整部歌剧的基调:简单,优美,感人。在16个小节的序中,小提琴在高音部凄迷的和弦营造出悲剧气氛。这一段克莱伯的指挥简直神奇,前7小节小提琴简直是从天国传来的,仿佛一位天使,在飘荡的迷雾中若隐若现,用她空灵迷幻的嗓音向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的序幕;第八小节开始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慢慢拉近了跟天使的距离,最终她掀开面纱――序曲进入了主题。这个主题在序曲中是十分优美动人的,一扫序幕中那种凄凉,甚至有种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我第一次欣赏这部歌剧时以为这个主题必定会在歌剧中多次出现,但没想到最后她只出现了一次,而且是以一种那么不同的方式震撼人的灵魂的!这一点将在后面提到。总的来说,我觉
得克莱伯的序曲最神奇。其次是莱文,他的序幕相当缓慢,突出的第一小提琴无比凄美,后面的主题部分也非常细腻动人。
从女主角登场开始我们将会逐渐领略到这部歌剧最迷人的地方:V ioletta的形象并不局限在几支著名的咏叹调中,而是渗透于整部歌剧。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在宣叙调中所唱的每一句话,都和那些咏叹调一样,甚至某些地方比咏叹调更充分地展现她的性格,更深刻地反映她的内心世界。在那首著名的饮酒歌响起前的短短几分钟的戏中,我们就能够充分领略茶花女的风情万种左右逢源,游走在各人中玩世不恭。
饮酒歌:在整首歌剧当中,最脍炙人口、经久留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即第一幕里面的一首咏叹调《饮酒歌》。在薇奥莱塔家中举行的宴会上,阿尔费雷多应大家请求,为青春、为爱情而场了这《饮酒歌》,借歌声向薇奥莱塔表达真挚爱情。薇奥莱塔在祝酒时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加以热烈的应和。歌曲为单三部曲式。曲调共反复三遍,头两遍分别由阿尔费雷多和薇奥莱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歌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和赞美。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调降B大调转到下属降E大调,使得情绪更加热烈。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曲调鲜明易记,广为流传。
其实这支饮酒歌的歌词充分展示了茶花女的处事心态,也预示了她的结局。她的感情就是” un fior che nasce e muore, ne piu si puo goder”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欢乐和轻松的场面(至少是表面上)到此结束。从这里开始,作品逐渐深入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一个高贵美丽的灵魂被摧毁的全过程。
第一幕:音乐开始的前奏曲和后来的合唱,表现了贵族男女寻欢作乐的场面,音乐是欢乐的,舞曲性的。先由男女主角重唱,每节后再加入众人的合唱,场面热闹,旋律也很容易让人记住,尤其是那首《饮酒歌》,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一幕中,威尔第用了主导性动机的手法,让男女主角的形象性格铺展在观众的眼前,而他们的彼此的情感和对对方的爱意更是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二幕:中薇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而选择放弃巴黎奢华生活的纸醉金迷,来到乡下的别墅中。但阿尔弗雷德离开后其父亲的来临却让她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在老人的请求下,她最终决定离开阿尔芒,即使自己矛盾,也悲痛万分。
这一幕是人物出现比较多,也是关系转变较快的一幕,更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一幕充分的体现了威尔第“人性歌剧”的特点,每一个人物都由他们各自的歌声表达了内心丰富而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深深为之吸引,沉浸入他们的故事。
而且在这一幕的第二场中,同样体现了威尔第歌剧的一个特点——大场面的细致描绘和人物性格的相互嵌套。这一点,和第一幕中刚开始的饮酒场面相互呼应,说明了威尔第对大场面的驾驭和表达能力十分到位。
第三幕:薇奥列塔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管弦乐的前奏揭示了她不幸的内心世界,动人的小提琴刻画了她的爱情,温柔和痛苦,她最后的一曲《永别了,快乐的梦》更是展现了她已经完全净化的纯洁高贵的灵魂。
饮酒赏析在这一幕中,阿尔弗雷德和薇奥列塔在她最后的时光中所共同演唱的《离开巴黎》,其优美感人的旋律更是让人有流泪的冲动,将二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知道已经完全不可能得到的悲哀表达的十分完美,尤其是薇奥列塔那种明明知道不可能却依然不愿停下憧憬的微微绝望,让人实在心酸。
《茶花女》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抒情笔法揭示了当时巴黎上层的深层黑暗,它的悲剧主题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歌剧本身的生活性也表现出浪漫主义彩,是一部戏剧,真实性统一的歌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