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学生能了解本诗的诗句的含义,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复杂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关于写月的诗句,同学们能想到哪些?
明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关于月亮的诗歌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PPT)
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PPT)强调舟行途中
图片展示美丽的峨眉山,教师口头简介峨眉山的概况,重点强调峨眉山是蜀地的代称。
三,整体感知
(一)听朗读,划分节奏,解决生字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补充七言绝句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223
(二)学生齐读诗歌
四、赏析诗歌
(一)解题
提问:从诗歌的标题《峨眉山月歌》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描绘对象:峨眉山月;时间:夜晚。
教师提问:诗人是在一个地方静静的看着月亮吗?带着问题去赏析诗歌
(二)逐句赏析诗歌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PPT展示半轮秋月图片)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提问:从首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地点,峨眉山;时节,秋天。
点明了远游的时节是在秋天,以及烘托月之美,且月亮仅有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
影:月光月影。流:流动。
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伴随我顺流而下。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按点秋夜行船之事。
联系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体会这两句诗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出发。
提问:作者要从哪里去往哪里?明确:从清溪去往三峡。
在寂静的夜晚,我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驶去。
点明诗人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提问: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此刻的心情?
明确:思
提问:君指什么?
君:结合诗歌背景和老师关于峨眉山的简介思考一下。
明确:指友人、峨眉山月、故乡
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用223的节奏齐读整首诗
五、探究思考
问题一
本诗一共涉及了几个地名,请在诗中出来。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这首诗涉及的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将行旅途。
问题二
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五个地名?有何妙处?(书上勾画)
空间的迅速转换,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既传达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问题三
结合诗歌背景和课下注解,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诗人借月咏怀,表达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喜悦和憧憬,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
七、比较阅读(同一诗人同一体裁诗歌内容相似,不同情感)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所作。(提醒学生注意注释)
问题一
你从诗中的哪里感受到了行船之快?
明确: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做悬殊对比,极力形容船行之快,简练有力,富有诗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峨眉山月歌》有何不同?
《峨眉山月歌》借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对友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
《早发白帝城》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表达了作者流放途中遇赦,重获自由的轻松喜悦。
八、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诗歌背景
诗句大意
思想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