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93 艺术理论论文
《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探赜
 
  《老残游记》是清代作家刘鹗的代表作,也是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该小说以郎中老残的游历生活为故事线索,展现了清代的社会矛盾、生活状态和民不聊生。就文学创作而言,无论是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等,还是内在情感、思想主题、人生哲思等,都需要通过语言方式、技巧、力度等进行表现。《老残游记》的文学魅力就体现于景物描写、修辞手法、人物语言等方面,它通过个性化的小说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新而务实的文学境界,促进了中国近代小说的语言进化。
  一  平中见奇的景物描写
  在文学创作中,刘鹗主张“我手写我口”、“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以这种文学精神进行小说创作,勇敢地直面现实,从不苟且和回避。小说《老残游记》就提炼了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创作经验,开拓了新的语言空间,形成了清丽潇洒
、质朴自然、平中见奇的语言风格,推动了古代小说从叙事性向描写型转变。
  1 新鲜而陌生的景物描写。胡适说过,“《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在《老残游记》中,刘鹗摒弃了“散文叙事,骈文写景”的传统语言模式,“按照自己的内心图景有选择地创造”,以新鲜而陌生的语言描写了老残游历生涯中遇到的人、事、景等,形成了生动、细腻、深刻、真切的语言风格,带给读者一种新奇活美的语言感受。比如,《老残游记?闻女儿酸语》一章中,老残在黄河大堤上观赏冬夜雪景,在描写这段场景时,刘鹗运用了许多动作性很强语句,如“看不出是山是云”,“越望越远……就分辨不出什么了”,这些句子把老残的动作、神态、表情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然,这些自然风景描写摒弃了文言文语言的恶习,完全符合了胡适提倡的“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再如,描写旅店中的窗户纸时,作家这样写到,“那窗户上的纸……房里便觉得阴风森森,异常惨淡”,这段描写真切生动、细细微微、自然质朴、毫不苟且,犹如运足了气的工笔画,再现了生活的本真状态。
  2  移步换景的焦点透视法。在自然风景描写时,中国古代小说多用散点透视与虚实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如《红楼梦》就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和移步换景的焦点透视法进行风景描
写。在《老残游记》中,刘鹗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焦点透视法描写景物,比如,老残观看黄河破冰时,“看见那黄河从西南下来……看那河身, 不过百十丈宽……像个小插屏似的”,这段描写中老残先是“步到河堤上”,然后“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并长时间停下来观察黄河破冰的景象。显然,《老残游记》突破了古代小说摹形写真的景物描写手法,而是用较强立体感的焦点透视法描写实景,这无疑推进了古代小说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
  二  形式多样的语言手法
  1 深刻的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的相似性,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情感、精神、愿望等。象征可分为普遍象征与特殊象征两类,前者多为意义约定俗成、不受语境限制的象征,如用橄榄枝象征爱情,用菊花象征高洁品行,用牡丹象征富贵,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等。后者多指作家根据自我情感创造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有着不确定性,需要放到特定语境中进行解读。在《老残游记?梦游蓬莱》中,作家用出没于波涛巨浪之中的大船象征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此后,主人公老残提出了“拯救大船”的方案――用外国罗盘,但是却被世人当成了“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老残只能逃离世俗生活,“孤魂漂泊,无所依据”。在观赏了磅礴有力的黄河破冰、经历了寒苦的北方生活之后,老残见斗转星移,国运
衰微,不禁潸然泪下,他来到佛门净地的泰山,但这里也是龌蹉不堪之地,目睹国事糜烂,万物肃杀,老残含恨而去。可见,小说《老残游记》并非简单地描写了老残的游历见闻,而是借老残的游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主张,解读“中国向何处去”的政治见解。游记散文
  2  新奇的比喻。比喻是指用具体、熟悉的事物说明或描写抽象、陌生的事物,即“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是文学创作中极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作家语言功底的重要方式。刘鹗就是一位擅长运用比喻手法的作家,他常以大胆而新奇的比喻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小说第十二章中,黄河岸边,月明星稀,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在这里,作家用“淡白”、“点子”展现了北斗星的光、形状、距离等,显得贴切自然、新颖生动,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