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散文一直与诗歌的发展并行不悖,而且,随着时期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特殊的魅力。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欢迎浏览参考!
总结精选(1):
一、一种表达――描写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山水游记得告知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条件,而要告知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歌颂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风景,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由吟诵起关于的诗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渐渐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置身于模糊月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的奇空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 遗世独立 、 羽化登仙 了。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
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精妙恬适的 秋江月夜图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风景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眼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向往,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第一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静娟秀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二、层次安排――移步换景
写景散文,一样都会采取 移步换景 ,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视察点)不固定,依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乐趣的《百丈山记》就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第一段从 登百丈山三里许 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进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度
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第二段顺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玩:小涧 石梁 山门 石池 石梁 石梯 小庵 老屋 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台东径断 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眺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立高出和山逶迤而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点。作者移步换景,逐一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寂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玩百丈山的胜景。
三、一个手法――联想
山水游记真正的写作目的一样不是仅仅告知读者看到了什么。写什么,作者是有讲求的。由于纯写景的文章很少,绝大多数文章是融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在这样的创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参与,通过联想,文章到达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域,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地处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曰美丽,却凄清无人欣赏,自然拨动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而横遭放
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作者不说借奇石以x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凄怆的心灵,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孤寂,却显露出以自然之石为伴来遣怀,自然就显露出同为天际沦落人、惺惺相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发挥才能的心态。
四、一类思路――由事及理
文人缘何爱好山水,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常常纵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文人们在水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们在写景的进程中,会将爱好的景物特点浸染上自身的情绪,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包蕴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游记散文 苏轼的很多山水游记都是这样的写作思路,以前后《赤壁赋》为代表。另外还有《石钟山记》,文本中心在于探究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一步步追问,对于前人的见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从,不轻信,而且亲身去实践探究,在深夜泛舟于石钟山绝壁之下,借助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工夫不负有心人,终究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苏轼从这件事中揭
示出一个人生哲理: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定。
五、文体特点――多种表达
山水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常常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山水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写景抒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写景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部分只有 月入户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的感叹。文章显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贬黄州的伤感、感叹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怀,这就是所谓 言为心声 。
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水到渠成地揭示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让我们感遭到范仲淹的胸襟与气度,令人景仰。
总结精选(2):
游记的定义及特点
游记,顾名思义,它是旅行中所见所感的记述。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当然也会用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在文体归属上,它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是记叙散文的一种,具有散文情势灵活、文情并茂、篇幅短小的特点
游记由于同时具有文学、旅行以及审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在思想资料和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
一、折射出时期特点,表现出较为深入的社会好处
游记这种文体,虽不适应表现重大的主题,但透过记游写景来抒情言志,寄托感叹,生发议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情怀,也能折射出某一时期的特点。如元结在《右溪记》中,透过描写右溪的 无人赏爱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从侧面反应了社会不公的黑暗现实;王质在《游东林山水记》中,透过描写朋友的 积岁担忧 和自己的 羁旅异乡 的愁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柳宗元在《钴姆潭记》中,除了借山水倾吐自己横遭贬谪的悲
忿外,还借潭上居者 不胜官租私卷之委积 、 愿以潭上田贸才以缓祸 的事实,直接反应出封建统治者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具有较深入的社会好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