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孺(1897—1976),安徽桐城人,“新月派”著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被称为“新月才女”。早年曾留学美国,1930年至1931年间在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任教,后任国立编译馆译员、复旦大学教授、浙江文联主席等职。她是梁实秋所描绘的青岛大学“酒中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散文文字清新,情感细腻,出版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等。梁实秋散文
本文写于1956年,是当代散文中的名篇,也是方令孺的代表作品。本文看似游记,但却实有深意,是一篇典型的述志散文。作者借游历鲁迅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古地名写新时代,实际上暗寓了历史的变化,历史的进步,古老的山阴道进入了一个美好时代。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道风景秀丽,美不胜收,若做一篇游记,当然也有其令人心动之处。但作者在文中却绝不是只谈风景,也不是简单地交代旅程。山阴道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古地名,作者看重的就是其中蕴含的历史内涵,表达她对历史的思考。不仅如此,本文还是表达双重主题的佳作,除了暗寓历史的变化,赞美新时代之外,作者还充满热情地写到了对鲁迅的由衷敬佩之情,含蓄的表现了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
本文的叙述线索表面看来就是作者一行的旅程,按着旅程的进展对周围的风景事物有选择的进行记录。先是作者坐车从北山出发,见到了钱塘江大桥,见到了六和塔,以及车过处的种种景象。这仿佛是电影中的移动镜头的远景,壮丽的山川、浩渺的白水、成熟的晚稻……随着汽车的行驶,各种景象在读者眼前一晃而过。作者的描写也是能简则简,在这部分绝少洋洋洒洒的细节描绘,风景只是配合着作者的心情,陪衬着作者马上就要到达鲁迅“磨剑的圣地”去瞻仰的那种激动、兴奋。接着写到终于到了绍兴——鲁迅的故乡。这部分作者首先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然后才是在这种心情下的所见所闻。本文寻精神家园的主题得到了展现——作者具体写了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正是在这里成长,并从这里“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并与本文开头提到的“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的情感抒发相应和——读者终于明白为什么把山阴称为“故乡”——这不是作者现实中的故乡,但却是精神的故乡。最后一部分作者写在回来的路上的见闻。这部分基本没有什么景物描写,而全然是作者的感想。作者沿河慢行,感叹“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既不知,却又冠以“在山阴道上”的标题,作者对山阴道这古地名的历史内涵的注重就可见一斑了。最后,作者借着鲁迅先生的《好的故
事》,使本文完成了最终的升华,暗寓了历史的变化,歌颂了新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新时代,鲁迅先生想往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到处出现了。
本文饱满诚挚的感情,清新秀丽的文字,再加上鲁迅世界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读者耳熟能详的东西,使本文充满了吸引力,令读者不忍掩卷而息。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更令本文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