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写作--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
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号均默,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
1930年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著有《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约翰孙》《雅舍小品》《北平年景》《实秋自选集》《谈徐志摩》《梁实秋选集》《清华八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著作。
翻译过《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结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盂雷特》《暴风雨》《吉尔菲先生之情史》等书目。
(本文选自梁实秋著《雅舍杂文》,武汉出版社,2013.08)
这是散文大家梁实秋谈写作的文章。作家谈写作,最有参考价值。老梁告诉我们,写作就像走路。一开始没有路,要自己开辟路线,这时候当然走得很艰难。
随着开的道路越来越多,路边美景越来越秀丽,这就容易不再择路,被路边的鸟语花香迷住了眼睛。最后又明白了需要选择路线,选择景观,“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时候,就已经斐然成家了。梁实秋谈的是作文之路,但我却觉得更是人生之路。
作文的三个阶段
梁实秋
第一阶段文思枯涩难为继
我们初学为文,一看题目,便觉一片空虚,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无论是以人生于世…
来开始,或以时代的巨轮……来开始,都感觉得文思枯涩难以为继,即或搜索枯肠,敷衍成篇,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胡适之先生告诉过我们:“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心中不免暗忖:本来无话可说,要我说些什么
有人认为这是腹笥太俭之过,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作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敝帚自珍文思涌
渡过枯涩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对于什么都有意见,而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有时作翻案文章,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往好听里说是班固所谓的“下笔不能自休”。也许有人喜欢这种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
第三阶段删繁就简三秋树
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评价标准文章好坏无常规
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长短要求其适度,性质需要长篇大论者不宜过于简略;性质需要简单明了者不宜过于累赘,如是而已。所以文章之过长过短,不以字数计,应以其内容之需要为准。
常听见人说,近代人的生活忙碌,时间特别宝贵,对于文学作品都喜欢短篇小说、独幕剧之类,也许有人是这样的。不过我们都知道,长篇小说还是有更多的人看的;多幕剧也有更多的观众。人很少忙得不能欣赏长篇作品,倒是冗长无谓的文字,哪怕只是一两页,恹恹无生气,也令人难以卒读。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袁虎倚马草露布,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究非常人轨范。文不加点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我们为文还是应该刻意求工,千锤百炼,虽不必掷地作金石声,总要尽力洗除一切肤泛猥杂的毛病。
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姜愈老愈辣,但“辣手作文章”的人并不一定即是耆耈。头脑的成熟,艺术的造诣,与年龄时常不成正比。不过就一个人的发展过程而言,总要经过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
(本文选自梁实秋著《雅舍杂文》,武汉出版社,2013.08)
鲁迅(1881-1936),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这一篇,鲁迅先生写了《写作秘诀》。
鲁迅先生从来不会直接了当地说话,一定要这样绕个弯子反讽一下。他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忧心忡忡,他对毁坏这铁屋抱持的一丝希望,不难看出他心里的苦。梁实秋散文
一位弃医从文,寄希望于以文救国的作家,自然是希望通过写作唤醒更多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会写出这样的一篇《写作秘诀》。
写作秘诀
鲁迅
现在竟还有人写信来问我作文的秘诀。
我们常常听到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学全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在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全没有,逢蒙杀羿就是一个前例。逢蒙远了,而这种古气是没有消尽的,还加上了后来的状元瘾,科举虽然久废,至今总还要争唯一,争最先。遇到有状元瘾的人们,做教师就危险,拳棒教完,往往免不了被打倒,而这位新拳师来教徒弟时,却以他的先生和自己为前车之鉴,就一定留一手,甚而至于三四手,于是拳术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还有,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里去,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东西,连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也总是内容非常秘密,大家不知道。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那么,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我曾经讲过几句做古文的秘诀,是要通篇都有来
历,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个人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无实据。到这样,便庶几乎免于大过也矣了。简而言之,实不过要做得今天天气,哈哈哈……而已。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我们的古之文学大师,就常常玩着这一手。班固先生的紫蛙声,余分闰位,就将四句长句,缩成八字的扬雄先生的蠢迪检柙,就将动由规矩这四个平常字,翻成难字的。《绿野仙踪》记塾师咏,有句云:“媳钗俏矣儿书废,哥罐闻焉嫂棒伤。自说意思,是儿妇折花为钗,虽然俏丽,但恐儿子因而废读下联较费解,是他的哥哥折了花来,没有
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为防微杜渐起见,竟用棒子连花和罐一起打坏了。这算是对于冬烘先生的嘲笑。然而他的作法,其实是和扬班并无不合的,错只在他不用古典而用新典。这一个所谓,就使《文选》之类在遗老遗少们的心眼里保住了威灵。
做得蒙胧,这便是所谓答曰也不尽然,其实是不过掩了丑。但是,知耻近乎勇,掩了丑,也就仿佛近乎好了。摩登女郎披下头发,中年妇人罩上面纱,就都是蒙胧术。人类学家解释衣服的起源有三说一说是因为男女知道了性的羞耻心,用这来遮羞一说却以为倒是用这来刺激还有一种是说因为老弱男女,身体衰瘦,露着不好看,盖上一些东西,借此掩掩丑的。从修辞学的立场上看起来,我赞成后一说。现在还常有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我们倘去查字典,翻类书,剥去它外面的装饰,翻成白话文,试看那剩下的是怎样的东西呵
不懂当然也好的。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但所虑的是好到令人不能说好丑,所以还不如做得它难懂”:有一点懂,而下一番苦功之后,所懂的也比较的多起来。我们是向来很有崇拜的脾气的,每餐吃三碗饭,谁也不以为奇,有人每餐要吃十八碗,就郑重其事的写在笔记上用手穿针没有人看,用脚穿针就可以搭帐篷卖钱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
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镜,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况且同是一事,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的可贵。譬如到什么庙里去烧香罢,到山上的,比到平地上的可贵三步一拜才到庙里的庙,和坐了轿子一径抬到的庙,即使同是这庙,在到达者的心里的可贵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作文之贵乎难懂,就是要使读者三步一拜,这才能够达到一点目的的妙法。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十一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01)
这一篇里,鲁迅先生对某些现象做了讽刺:
1. 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