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一)
  一、阅读《垂钓》完成1—8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述了两个老人在海边垂钓的故事,如同一出短小的生活哲理剧。作者认为他们性格不同,追求不同,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B. 作者开头描写“海参崴的海”,一方面可以引出两个垂钓者,另一方面也渲染出一种威严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展示垂钓者形象作铺垫。
  C.大海边的垂钓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之一是:相对于物质追求来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显得执著而痛苦。
  D. 胖老人离去时脚步如“胜利者凯旋”,还快乐地“扮了一个鬼脸”,这是在嘲讽瘦老人的浅薄。
  E. 文中最后写“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心中的海参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垂钓老人敢于直面
大海、不懈与之抗争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④⑤两段中“伟大”一词的表达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5分)。
  3.对两个垂钓者的行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4.作者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举文本以外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100字左右,4分)
  5.“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取舍标准”指 (15字以内,2分) “堂皇形象”指 (20字以内,2分)
  6.(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分)
  7.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答: 。
  8.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的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要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梁实秋散文
  二、阅读15《绿》,回答后面的问题.
  1."梅雨亭"是作者的一个观察点.在这个观察点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2.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
  3."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种矛盾的说法可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两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排比,描写梅雨潭的绿让人有实体感受.
  B.运用对偶,赞美那醉人的绿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C.运用夸张,表现那醉人的绿简直可以捉摸到.
  D.借助想象,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三、阅读16、《牡丹的拒绝》,回答后面的问题.
  1.概括整理后回答:
  ①文中洛阳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
  ②为什么人们非要赏识洛阳牡丹?
  2.概括洛阳牡丹的“个性”。
  3.《牡丹的拒绝》托物言志,据此谈谈你对篇末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品位美”的理解。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洛阳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B.文章采用了衬托手法,用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缩纷表现牡丹的卓而不。
  C.洛阳牡丹含苞不放,让看花人扫兴和诅咒是因为洛阳牡丹保持了传统的个性。
  D.文中第二人称“你”,是泛指游人,但写的仍主要是作者的感受和感悟。
  E.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但“高贵”一词使国天香的洛阳牡丹益发被世人赞誉。
  四、阅读17《一片树叶》,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第四段中,作者说:"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 去。"
  ① 联系上下文回答,"这条路"具体指什么?(2分)
  ② 为什么说作者认为自己走对了呢?(2分)
  2.①联系文意,谈谈作者为什么从旅途的风景谈到庭院中的一片树叶?(2分)
  ②请联系第6段至第9段,说说树叶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
  答:①
  ②
  3.联系全文,请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的景物。(6分)
  ①北欧旅途中看到的白夜
  ②德国古都窗边的花
  答:①
  ②
  4.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战后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往往忽略了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生。
  B.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C.作者喜爱德国的古都,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十分闲逸,他的作品大多写的也是雅致的情趣。
  D.作者看到春天的树叶,联想到这片树叶所经历的四季。
  E.作者赞美落叶,因为它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时,新的生命正绽开笑靥。 五、阅读17《玫瑰树根》,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2、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3分)
  4、“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懂得爱和憎的生物。”这用的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读完此文,很容易使我们自然地联想起两句中国古诗,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读完文章后,用两话概括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篇非常美丽却充满哲理的童话。
  B、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细流与树根比美的故事。
  C、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玫瑰与树根比美的故事
  D、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道理:“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E、“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懂得爱和憎的生物。”通过拟人的手法,来直接写出人世间的某种现象,揭示出某种真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二)
  六、阅读18《塞纳河岸的早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文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表明下列人和动物的神态特点:(3分)
  ①,圣尼古拉港的强者 ;搬运工 ;
  ②,马匹 ,车夫 ;
  ③,旧书商 .
  2,"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句中的"这一切"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