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 陈思危
摘要:梁实秋是我国著名学者,同时也是翻译家与文学批评家。梁实秋早年有赴美留学经历,因而其作品中西杂糅,具有独特的视角与思想。他尤善散文小品,《雅舍小品》是其散文作品集大成之作。他的散文作品类型广泛,风格朴实无华,文笔幽默犀利,常在细微处蕴含大哲理,这一以小见大、绵里藏针的行文风格,在梁实秋散文作品中尤为常见。本文针对梁实秋散文作品《送行》从人性描写方面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梁实秋;《送行》;赏析;人性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送行》,主要描写中外送行之景、之情,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表达了作者对真情实意的渴望与赞美。在文章中,梁实秋以独特的视角切入送行这一主题,行文看似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却有在细节处无不体现着作者对于人性深刻地洞察,以及充满智慧的调侃与讽刺。赏析《送行》中作者对于人性精彩的刻画以及不乏深度的反思,对于散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开篇赏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大意是指世间所有的人情世故、社交应酬都是一门学问,能够洞悉其中的道理、总结经验则可做成文章。在梁实秋的《送行》中,作者洞察送行这一社交活动中的形形及世间百态,以略带调侃的口吻,向读者揭示了在送行中背后所隐藏的人之本性,以及荒诞不经的社会怪象与畸形心理。因而这篇《送行》称得上是“人性练达皆文章”代表作。
文章开篇先写古代送行,从“雅人深制”、“淳朴真挚”、“潇洒自然”等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古人的“劝君更胜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等送别中真情实意的流露的赞赏。但点睛之笔在于开篇的最后一句,作者写道“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之人“何必送行”,,并以反问句结尾,此处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如今送行有多少是真情实意的惜别,反而送行之人与被送行之人往往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之人,因而在下一段中作者直接将现代人的送行归为了“应酬的礼节之一”。[1]
接着在下一段中,作者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现代送行中的大众相,与古代送行的真心惜别不同,现代送行更像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作者这样描写去送行的人“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送行时说话用的是“扯”,说的话都是“淡话”,接着作者用了“熬”这一字眼,并将送行比作“鸟兽散”,然后送行者像如释重负“撅着大嘴”回家,并自认为做得“周到”。作者描写送行者是多用动作表现出送行的虚假与滑稽,反观被送送行者,则是突出其精神方面的刻画,并将被送行者精神上可笑的“优越感”调侃的体无完肤。尤
其是最后一段,将死人出殡与活人送行作对比,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这一整段的描写寥寥百余字,作者却将现代社会送行双方的荒诞与滑稽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人性与人心的把握之刁钻、讽刺之辛辣,令人称叹。[2]
2后部分赏析
在文章第四段,作者又借外国作家麦克斯.贝波姆之笔,进一步地揭露在当前社会送行中满眼的虚情假意,浮夸造作,并认为中外的送行都是同一个德行。在此处作者极大地彰显一个外国演员在送别一个陌生人时的“真情实意”,作者用了“喁喁情话”、“泪湿双颊”、“哽咽”、“频频”、“目送良久”等词汇不遗余力的表现送行中的真情,但是这是一个受雇的“演员”,所有人都知道在他在送行中表现出的所有情感都是假的,这种看似一本正经的描写,却营造出一种更为强烈的讽刺感与幽默感。[3]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了反讽的方式,表面似认可以金钱换取送行这一形式,实质是对国外金钱就是一切的思想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外国特“金钱式”送行转而调侃具有中国特的“饯行”。若翻阅过梁实秋的作品集,就可知道他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尽显作者的幽默风格,作者将中国人送行中的“吃”这一特点刻画得极其有趣。“吃”是中国古今所有礼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将“吃”归为中国人送行中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活。送行时,送行的怕被送行的吃不饱,
所以恨不得将“若干营养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而被送行之人则是盼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因而自己大肆宣扬将要远行的消息。更周到的送行人还会备好食物亲自交予被送行人手上。作者将这一具有中国特的送行刻画的妙趣横生,在诙谐幽默处有彰显作者对于大众心理的敏锐扑捉。
作者在描写了古人送行、现代人送行及外国人送行后,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最悲惨”的一次送行经历。在这一段中作者着重刻画了被送行“太太”与自己的窘迫,此处作者形容这位被送行的太太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而自己则像是抱着一大段礼物的“圣诞老人”。作者用“窜”、“扔”、“回头就走”、“跳”等动词,生动地刻画出送行的紧迫。而事后这位被送行太太的信则又起到了绝佳的幽默与讽刺效果,而面对太太信中所问问题,作者却无法答复。那这次送行对于送行人与被送行人有何意义?连当事人也不清楚。
在最后一段,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离别是痛苦的,所以“你走,我不会送你”,但“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要去接你”。[3]作者赏识的那种心情,是对真情实意的渴望与呼唤。
3结束语
梁实秋的《送行》语言诙谐幽默,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送行这一风气中人性与情感的缺失刻画地极其深刻。梁实秋用自己敏锐的触觉洞察了送行这一常见活动中人们的内心活动,并将其总结成为一篇妙趣横生,又引人深思的优秀散文小品。“人性练达皆文章”既是对这篇散文的概括,也是对读者的启发。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田宗昌.人性练达皆文章——梁实秋《送行》赏析[J].高中生之友,2015,Z4:21-22.
[2]秦峰.赞美还是讽刺——《送行》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60-61.
[3]江倩.雅而能俗以雅化俗——谈梁实秋散文的雅俗共赏[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4:44-46.
45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