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30字
【篇一:端午节的风俗30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
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
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
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
儿童缠七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
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
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
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
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
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
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
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
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
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
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
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
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
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
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
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
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
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
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
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
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谚语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
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
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
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
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
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
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
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
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
毒气。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
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
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彩的午时水,则来
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
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
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
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
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
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
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
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
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
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
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
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
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
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
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
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
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
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
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
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
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
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
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15楼发布时间:2013-05-27
【篇二:端午节的风俗30字】
我只有长的
/>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
/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
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
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
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
国主义乐章。
/>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
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
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
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
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
源于纪念伍子胥
/>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
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
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
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
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
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