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与分类
歇后语的由来
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 在一般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俏皮话)。
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语句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众的聪明才智。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象谜面,后半截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起“后衬”的作用,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歇后语的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
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 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 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如: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歇后语分类综述下
奇巧1 起作用2 谦虚谨慎3 亲密3 勤劳俭朴4 清楚,明白4 清闲6 热闹6 热情大方7 人称7 认真负责7 任人摆布10 容易12端午节谚语 少慢差费12 生气16 失败18 施展不开19 实事求是19 拾遗20 是非不分21 损失21 贪图22 特别,突出24 挑剔惹事25 痛苦29 投机取巧30 团结一致30 外好内差31 外行31 完蛋32 枉费心机34 妄想35 危险36 威胁36 稳当落实37 无动于衷39 无关紧要40 无私无畏41 希望42 香甜45 小气刻薄45 泄气46 心乱46 心直口快47 心中有数48 凶恶48 虚伪,狡猾49 学习,教育50 严密 51厌弃 51一无所有52 衣食53 依据54 依靠54 阴险毒辣55 影响58 犹豫不决59 油水不多61 油头滑脑62 友谊62 有备无患65 有无 66有言在先67谐音双关类67比喻类 68 故事类71小学生常用72十二生肖77有关孔夫子79有近义词的79三国演义中的80西游记87东北歇后语集88带"竹"的91"春"的91其他91